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战略研究,假设前提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最多人口是中国,如果不安全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首先不安全的影响是中国,所以对安全的需求应首先是中国,特别是处于东南亚前沿的广西地区,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经济安全式的发展系统、机制、产业结构,是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安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李丽 《时代金融》2009,(1X):119-120
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且变化快速的今天,把云南交通建设成为中国内地内部东南亚方向更便捷、高效、安全的国际大通道,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东南亚水果对中国的出口增多,营销方式也在改进。东南亚水果种类繁多,在中国市场普遍受到欢迎。因此,在中国的西南边境省份,双方水果贸易发展迅速。而且交易以网络和信息共享等方式快速推进。据相关部门统计,2014年1-4月,云南省累计从东南亚进口价值6771万  相似文献   

4.
能源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更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家间参与世界能源再分配的主要方式是能源商品贸易。根据中国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能源商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能源进、出口均与经济增长呈同向变动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扩大能源进、出口的规模,而能源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下,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和中国陆地面向东南亚国家的门户,沿边金融改革区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中国势必会增加对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区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前沿,起到了向东南亚投资和贸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德宏)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区的现状以及对云南省经济增长意义进行梳理有助于把握金融改革的方向实现金融改革区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美元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东南亚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减少跨境支付中的美元使用,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东南亚多国签订本币结算协议,以增加本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人民币流动性安排和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也为增加区域内人民币使用提供了机会。但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不发达的外汇市场仍然是东南亚地区走向跨境支付货币多元化的障碍。对美国政府而言,下一步需要积极关注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加密货币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与东盟通过对外经济援助、发展“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从日本强化与东盟合作的现实驱动因素看,一是东盟在全球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二是促使东盟支持日本以谋求经济发展,三是强化东盟在日本供应链安全中的作用,四是依托联盟提高对亚洲的经济影响力,五是推动产业链逐渐转移至东南亚。展望未来,东盟将在地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继续强化与东盟互动,提升在亚洲的经济地位;亚洲的经贸合作将更多依托现有机制。基于此,中国应提升与东盟的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多层次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正>人民币与东南亚货币直兑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便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跨境贸易、跨境融资、直接投资等金融活动,为双方的债券投资提供了外汇风险对冲的工具。文章探讨人民币与东南亚货币直兑的优势,通过货币直兑案例介绍分享业务发展经验,并就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与东南亚货币直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两场危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负债发展模式及资产价格泡沫两个方面,不同之处表现为:发生地及影响范围、程度不同;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及表现形式不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应对措施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不同。通过分析两场危机的产生原因、表现方式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社会全要素的投入和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而政策性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履行政策赋予的使命。文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讨论进行梳理,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政治性”本质特征、现有体系和现状进行总结,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提出政策性金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就是一个规制的演进过程--从高度规制到轻度规制的过程.随着规制理论的逐步发展完善,西方商业银行规管模式经历了行政命令式、标准化方法、内部模型法、预先承诺法等四个规管阶段.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推进必然对旧的商业银行规管模式造成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规管方式随着规制理论的发展会不断向以市场规管为主、安全与效率并重方式演进.  相似文献   

12.
规制理论演进与商业银行规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就是一个规制的演进过程———从高度规制到轻度规制的过程。随着规制理论的逐步发展完善,西方商业银行规管模式经历了行政命令式、标准化方法、内部模型法、预先承诺法等四个规管阶段。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推进必然对旧的商业银行规管模式造成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规管方式随着规制理论的发展会不断向以市场规管为主安全与效率并重方式演进  相似文献   

13.
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变幻莫测,所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而金融经济风险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首先对金融经济风险进行概述,接着对金融经济进行了分类,最后提出防范化解金融经济风险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做好新时代的金融经济风险防范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走势浅析杨兆廷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之一,就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在这次动荡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人民币汇率走势坚挺,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经济率先主动完成了调整,并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  相似文献   

15.
许东梅 《中国外资》2023,(19):63-65
<正>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世界投资的“新领军”,而“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正成为引领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提高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效率,应优化投资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共建数字经济联盟。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攀升,截止2022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由2013年72.67亿美元上升至209.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张华轩 《南方金融》2012,(3):4-6,37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中央银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参与者,中央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对中国经济金融系统运行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影响,是经济金融安全健康运行的基础前提之一,一旦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呈现"不安全"状态,它的负面后果会波及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损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卓有成效的中央银行安全文化建设能使自外而内的安全措施与自内而外的安全手段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和谐统一,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银行职责履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与东南亚国家外经贸关联度较大的中国,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对我们的外经贸和利用外资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当前,如何辩证地分析和正确看待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市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以及对全市经济、地方税收的客观影响,这已成为财税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探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1.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严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时,东南亚各国经济处于由加速阶段向转型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增长是以大量资金投入拉动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同时,东南亚国家外资和银行信用过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两岸—东南亚和美国——在经常账户上截然相反的表现是近期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分解经常账户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试图从储蓄与投资角度探寻影响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成因,分析显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整体投资恢复缓慢、消费不振是形成其经常账户盈余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在计量模型中对影响东南亚和中国储蓄投资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探讨性分析了降低不平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探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1.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严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时,东南亚各国经济处于由加速阶段向转型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增长是以大量资金投入拉动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同时,东南亚国家外资和银行信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