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服务外包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而云计算能够实现更高层次、更自动化的外包,在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营管理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澳洲银行业在云计算上的成功应用,使其成为大胆创新的行业领跑者。  相似文献   

2.
今年,结合外包最新发展态势和IT外包风险特点,银监会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以下简称《外包指引》),从加强金融机构对外包风险控制的角度,明确了金融机构建立信息科技外包战略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指导银行机构加强外包风险评估、供应商尽职调查、合同和外包过程监控,并着重强调对重要外包服务的管理。同时,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外包服务商建立规范化的科技服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推动银行业外包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加强外包风险集中度监管,防控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风险行业,银行业对外包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虽然外包能给银行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但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对外包仍不由自主地进行了主观的分级控制管理,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有些服务还是绝对不会去尝试外包的,某些可以外包的项目也还处于一种传统项目管理的模式,安全要求通常考虑不足。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金融服务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逐步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提升经营管理效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但银行业对服务外包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入,实务操作也不甚规范.为此,本文在分析有关服务外包的内涵、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的银行服务外包的实务操作经验,探讨银行服务外包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IT外包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银行业IT外包的背景入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IT外包典型实例的透彻研究,分析了银行IT外包的主要类型,详细阐述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今社会,银行业IT外包给银行带来的实质性收益和潜在风险。银行业IT外包将是今后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IT外包工作对银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彬 《南方金融》2007,(12):37-39
银行服务外包的兴起,改变了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运作模式,其在节省银行运营成本、提升银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的风险。为此,各国监管当局都十分关注银行服务外包的风险监管。本文对国际上几个主要国家及地区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安排作了详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监管法规的不足提出若干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进行统一的银行服务外包立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商业模式正在经历很大的变革,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然而,监管盲区长期存在,金融服务外包潜在风险也被市场所担忧。近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首次对金融服务外包提出具体要求。《指引》明确,银监会有权要求服务提供商接受外部机构的审计,并且将与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活动风险情况进行延伸检查。据了解,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规模已达150亿元。银监会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集中交由少量服务提供商承接而产生的风险,可能造成集中性的服务中断、质量下降、安全事件等。据了解,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基本上是靠双方制定的合同来约束,但事实上,最终出现风险之后大多由银行来承担。  相似文献   

8.
龚海峰 《海南金融》2006,(11):51-53,56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出现,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与业务模式,在提高银行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的难度。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制定相应的监管规范并构筑有效的外包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国内外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监管体系的健全也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信息科技技术发展迅速,深刻影响着金融的运行,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效率等考虑,越来越多地选择了IT业务外包的方式。IT业务外包已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如何规范银行IT业务外包,加强其风险控制,防范IT业务外包所带来的风险,是当今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新业务的层出不穷,信息科技外包已成为金融机构减少IT投资风险,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之一。信息科技外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本文结合华夏银行根据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以下简称《外包指引》)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重点探讨银行科技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江松 《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20-221
1991年,美国大陆银行与IBM签订了为期十年、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信息技术外包合同。自此,银行IT外包从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发展二十余年。国外银行业的IT外包已处于成熟期,而国内银行业在IT外包方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国外比,在政策规范,采购力度、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急需改善。本文总结了国内银行IT外包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风险,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给银行IT外包的决策者和管理者,IT外包服务商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3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浙江召开,在"外包——风险与发展"主题论坛中,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围绕"银行IT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银行业IT外包风险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建设"、"风险可控下的银行业IT外包服务共赢及可持续性发展"三个话题,共同畅论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的发展与未来。  相似文献   

13.
张雪冬 《南方金融》2012,(12):55-58,54
本文分析了银行业服务外包业务的系统失控风险、战略风险、获得信息风险、退出策略风险、对手风险、信誉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和合同风险,借鉴美国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体系的运作经验,从监管法规和监管标准、业务范围、管理责任、银行告知义务、内控机制监管、外包服务商选择标准、外包审计、信息安全、合同规范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银行业服务外包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特点以及国外管理经验的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总结出在信息科技治理、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和业务外包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薄弱的原因,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加强运维和提升国产信息化产品应用等方面,提出增强我国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来,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创新模式在银行业的应用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驱动业务创新越来越成为银行创新的趋势,信息技术已经从支持保障角色,转变为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模式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巨大挑战,银行转型迫在眉睫。2014年12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4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高层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要求,银行业要处理好安全与自主、替代与转型、风险与创新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从失衡向平衡”三个转变,提升信息科技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从防范银行业风险的角度讲,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社会监督、行业自律都是有效的手段,但上述外部因素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内因--银行内部控制,因此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的基础.对于内部控制的涵义,有多种解释,我们采用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公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它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IT业务外包是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其风险贯穿于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生产、采购、集成、运行、维护等整个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阶段,一旦风险与安全管理失控,会给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带来损失。因此,IT业务外包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是银行业IT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管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危机不断,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厉的银行危机.本研究从银行业管制的实践出发,对银行业管制的基本措施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回顾与总结.研究表明监管者构建安全网络以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实践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而旨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特许权价值、巴塞尔协议提倡的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措施也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处理自身的业务发展方面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关系上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因此,在银行的经营管 理中对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波动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本文分析了银行经济技术收益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在银行业 务发展中的应用.阐述了商业银行应如何调整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禄雪焕  程茜 《征信》2021,39(6):78-86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背景下,银行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金融风险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从银行资产规模、外资持股比例和银行盈利能力三个角度,分析梳理了外资进入对商业银行风险的门槛效应机制,基于2009-2018年全国31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了面板门槛回归.研究发现,银行业外资进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当银行资产规模、外资持股比例以及盈利能力比较高时,银行业外资进入对银行风险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当银行资产规模、外资持股比例以及盈利能力比较低时,银行业外资进入对银行风险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加剧银行风险.因此,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强的商业银行都应当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国内银行业应当坚持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也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