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和长期收敛性,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农业发展差距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29个省(市、区)1978—201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Log(t)回归的PS收敛检验分析累积农业TFP增长的收敛性。结果 农业TFP的动态分析表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支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TFP增长的速度放缓。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86—2017年中国农业累积TFP增长在全国省际层面和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层面都发散,但存在6组俱乐部收敛和4个不收敛地区。从收敛速度来看,俱乐部1的收敛速度最快,是唯一的绝对收敛,俱乐部2的收敛速度最慢;根据累积农业TFP增长的差异,可以将收敛俱乐部划分为“高速增长”“平稳增长”和“低速增长”3种类型。“高速增长”俱乐部(俱乐部1、2)与其他俱乐部(俱乐部3~6)的增长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是其他俱乐部之间增长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应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资源禀赋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耦合关系,实现有效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土地交易微观数据,测度2004—2017年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及其差异性。方法 文章运用δ收敛和β收敛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 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2010年为界限呈现倒“U”型趋势;不同区域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东北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类来看,商服用地市场化程度整体平稳上升,工矿仓储用地在2006—2008年上升迅速,住宅用地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由西到东递增,但区域间和地类间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非均衡发展;从收敛趋势来看,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只存在条件β收敛,西部地区3种收敛均存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工矿仓储用地3种收敛都存在。结论 对不同区域与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非均衡发展趋势及其收敛性的认识,可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国内外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的文献,探究其测算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及其结果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方法 文章首先对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再对纳入文献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区域、方法、投入产出指标和年份区间的梳理,进而基于Meta分析定量化地分析各研究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 (1)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测算总体异质性较低(I2=10%),剔除单独省份或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增大(I2=18%);(2)投入指标方面,劳动力投入指标使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的测算结果异质性较高(I2=61%),而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时,测算结果同质性显著(s=0);(3)测算方法方面,使用DEA方法测算所得结果间同质性显著(I2=0);(4)测算时段方面,各时段内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呈现高度异质性,1992—1997年、1998—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5年各时段下I2结果分别为 94%、89%、68%、87%。结论 (1)1979—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是较为准确的测算结果,且单独省份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以全国为研究区的文献间的异质性;(2)投入产出指标的遴选对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有一定影响;(3)测算方法是农业TFP增长率异质性的主要来源;(4)农业TFP增长率测算中相关指标所选不变基期对长时间跨度测算结果影响不大,但对具体时段内的农业TFP测算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究区域层面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收敛特征,试图清晰展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全况。方法 文章利用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与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明显,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分区域与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结论 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异,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原则,建立跨区域的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算水禽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评估水禽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分别对比各养殖区域之间TFP的增长率及贡献的差异。方法 文章依托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水禽投入产出数据,基于索洛残差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TFP贡献率3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 (1)全国水禽TFP均值为1.352,大多数地区的水禽TFP指数均大于1,山东省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全国第一;(2)全国水禽TFP增长率平均值为0.19,水禽TFP贡献率平均值为120%,TFP贡献率和增长率较上一年都有所提升;(3)区域差异比较后发现,西南地区的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水禽TFP贡献率的均值最大,而华中地区的3个指标均值均为全国最小,水禽的TFP区域特征呈现出“北向南移”趋势。结论 技术进步对水禽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说明水禽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投入;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水禽产量的增长,说明不仅要预防突发事件,而且要不断挖掘突发事件后的边际效应;水禽TFP区域差异显著,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后因地制宜施策,最终提升水禽生产要素投入效率。  相似文献   

6.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在促进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将逐步转变牧区牧业生产发展方式,由此将对牧区牧业生产效率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运用Malmquist指数与收敛模型,实证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区专业育肥和专业繁育肉牛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及收敛性。结果显示,2009—2017年,专业育肥场户TFP增长率总体保持增长态势,TFP增长率年均水平为1. 8%,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 4%,技术进步增长率为2. 2%,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因素,5省区中肉牛专业育肥场户TFP平均为0. 991。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专业繁育场户TFP增长率总体呈波动态势,多数年份为负,TFP增长率年均水平为-5. 0%,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 1%,技术进步增长率为-4. 9%,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均是延缓TFP增长的主要因素,5省区中肉牛专业繁育场户TFP平均为0. 900。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短期还会存在生产率地区差异,专业繁育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存在σ收敛,生产率区域差异会逐步缩小。专业育肥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专业繁育场户肉牛养殖生产率均呈条件β收敛,各区域均在自身的稳态水平收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探究该地区农业供给效率和农业发展潜力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政策制定具有积极意义。方法 文章以2001—2017年为研究时段,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供给效率进行动态分析,采用熵权法构建农业发展潜力指数评价模型,并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潜力指数构建农业发展潜力竞争模型。结果 生产要素弹性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农业劳动力弹性、农业土地弹性和化肥使用量弹性呈现负增长趋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中的贡献程度在逐渐减弱。农业资本弹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弹性和农业技术进步随着时间呈现增长的趋势,应该加大农业资本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综合分析生产要素弹性和规模报酬指数,2001—2017年重庆市农业供给效率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潜力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全市农业发展潜力指数从47.15增长到60.13,各区县农业发展潜力指数也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结论 重庆市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外延式增长方式逐渐转化为内涵式增长方式,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密集型转化,农业供给效率在明显上升,各地区农业发展潜力指数在逐渐增加,经济发展程度对农业发展潜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其生产效率及变化趋势、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聚焦水产养殖领域,基于2018—2021年全国429个养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样本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解其驱动因素。采用共同随机前沿模型比较分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 (1)增加物质资料、劳动力、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产出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增加服务投入并未显著促进产出。(2)TFP增长的动力来源是技术进步,规模报酬率的贡献不大,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下降对TFP增长起到阻碍作用。(3)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各有特点,以群组前沿面为基准时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最高,以共同前沿面为基准时合作社的技术效率最高,以技术差距比表征的技术水平衡量,则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最高。结论 建议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效率,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加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为例,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重新测度并分解了2006~201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探讨其变动情况与区域差异成因,进一步考察了农业TFP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TFP呈现正增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单一驱动力,以残余产出规模效率、残余混合效率损失为表征的制度约束仍存在。区域间TFP差异明显,然全省及各区域均具备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各市州发展差距正不断缩小,并将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实现相对稳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3-2017年安徽16个地级市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安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分析了粮食TFP的时空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误差模型检验了安徽省的粮食TFP的收敛性。结果显示:考察期间,安徽省TFP年均增长2.8%,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就空间来看,所有地级市均处于TFP进步状态,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安徽省及各区域均存在α收敛,但波动较为明显;将地区间的关联性考虑进β收敛中,安徽省TFP存在绝对收敛的趋势,收敛速度仅为0.1723%,半生命周期4.0226年。即粮食TFP落后的地级市需4.0226年时间可以追上发达的地级市。针对未来的粮食产业发展,应加强地区交流,以强带弱;促进皖北、中等先进地区改造升级,形成空间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地质勘查对外合作的趋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地质勘查工程计价规则方面应着重研究劳动消耗规律.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海湾区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大连海湾区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意在改变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的现状,优化配置农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建立目标规划模型,以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为变量设置依据,设置16个变量,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单纯形法求解。研究结果:依据3种不同标准的农产品需求量,从时间上、空间上合理配置各项用地比例,提出了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配置方案。研究结论:小康型配置方案将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现状和数学模型有效结合,并且考虑未来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到2020年重庆市的农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扼要论述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对水产科技资源进行定义,通过把水产科技资源分为水产科技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资源四大类,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水产科技资源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水产科技资源分布上的差异性、系统中的协同性、运动中的规律性、运营中的高增值性、使用和影响的长效性这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秋季霜冻是影响内蒙古大豆优质丰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揭示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大豆生产,减轻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 文章利用1981—2010年内蒙古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初霜冻发生日期,结合内蒙古不同地区大豆成熟期和种植面积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从霜冻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评估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4个因子对霜冻风险指数的贡献,建立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 从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麓和阴山北麓偏南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霜冻发生较早的地区,山地众多,霜冻发生强度频率较高,占全区总面积的36%。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偏南和西部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4%,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初霜冻发生日期相对延迟,有黄河和西辽河的经过,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较高。结论 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优化调整种植制度,在内蒙古东南部低风险区扩大优质大豆的种植面积,东北部高风险区应尽量选育和推广早熟抗寒品种,减轻霜冻带来的损失,助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实现大豆稳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水产品外贸日趋活跃,水产品的进出口代理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外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代理过程中,欺诈、违法、违规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本文指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农业结构优化的多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确定了农业发展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以2005年为基期,建立了黑龙江省2010年农业结构的线性规划模型,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现状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提出了3种侧重点不同的结构调整方案,并进行优化分析,为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具体的数量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者根据对21世纪初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分析,以及近10多年来矿产品进出口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矿产品进出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取向.这是新形势下矿产品关税调整的基石.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今后5年中矿产品进出口关税调整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矿床经济分析与矿产品价格取值的关系作了分析,并提出一套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对矿产品价格取值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生物多样性占世界第八位,但近年生物多样性受胁状况日趋显著。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仅有针对某一特定生物资源的强制性保护立法,缺乏与其他生物资源要素之间必要的立法协调;由于自然资源法成为生物多样性法律规范的构成主体和表现形式,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独立运行的极大障碍,因此应当从生态资源的内在互动关系出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从传统自然资源法律体系中分离出来为途径,以建立物种复合保护机制为手段,以生物多样性资源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构建为保障,重构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立法保护体系,从而有效地维护生物圈的正常代谢,最终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