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建立4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Moran′I检验证实了农业生态环境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将区域创新能力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5-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空间效应进行分解;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将显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也迫切需要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利用区域省际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进行系统检验,并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探究各省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空间关联效应,所用数据为我国31个省市区近六年的旅游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数据,所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全局和局部Moran指数检验及LISA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5省市属于"高—高"关联区域,是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对整个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辐射效应;西部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是新疆和甘肃两地,是"低—低"关联区域的集聚点,需要重点引导和扶持;中部地区则主要属于"高—低"或"低—高"关联模式,桥梁纽带作用凸显。根据以上分析,文章对我国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搜集整理了2008—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面板数据,在评价各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上运用ArcGIS探寻两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参数估计;选取时点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更加集中;二是解释变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各控制变量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三是空间效应分解后,按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的作用方向、数值大小和是否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1)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污染外部性呈现时空演化的特征,由此环境规制水平也不断提高。由于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差异及其本身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区域、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和措施差异,这会导致区域及企业竞争力改变,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机制,引发产业空间分布演化,大量污染性产业如化工、冶金及印染等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以招商引资为主要形式引进环境强度低的地区,进而带来环境时空维度的污染转移,这一现状正是形成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而整体形势却见效甚微的根源所在。文章在数据统计、资料查找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污染外部性、环境规制与产业空间分布演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为切入点构建污染外部性、环境规制与产业空间分布演化三者机理关系;然后基于统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LLC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检验,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是造成具有污染负外部性的产业空间演化的重要成因;最后提出法律措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京津冀及周边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该区域的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该区域的中南部城市为环境污染集聚区,两者验证了产业转型的环境效应分析纳入空间溢出效应的必要性。据此,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标量化产业转型水平,进而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综合测度了产业转型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该区域城市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的左侧,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亟待协调;产业转型具有明显的环境改善正效应,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明显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推进该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协调环境和经济关系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了空间视角下消费结构升级、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多重关系。研究发现:①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U型关系,即在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其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呈负相关关系,而当消费结构升级到一定高度,这种负向关系转变为正向关系;②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时,政府支持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当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支持开始成为制约因素。在考虑发现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政府支持下呈现的倒U型曲线与消费取向的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即当消费结构处于较低阶段时政府支持发挥了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而当消费市场转向有利于创新发展时,过度的政府支持会对自由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③在空间溢出上,地理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①和发现②相似的关系,经济距离矩阵下呈现出与发现②相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主要描述经济、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设计了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计量模型,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戴河旅游区为例,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北戴河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旨在掌握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粮食主销区、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我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特殊的制度安排和职能定位下,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规模区域差异明显,但信贷结构趋同,而且农业政策性金融仅对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要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特色,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经济视角,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在对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反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湖北省为例研究了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应该从技术与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市场机制和污水处理投资4个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马斯科莱尔-拉赞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二元经济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得出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然后,利用1983年~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到上个世纪末,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不显著;2000年以来,劳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非农就业比例之间才表现为倒U型关系,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才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在Chenery经济结构转化理论基础上,概括了我国转型阶段经济发展中的耕地问题,并回顾了经济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研究。运用2009年国际截面数据,对经济结构与耕地变化之间的Kuznets曲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耕地变化之间不是倒U型,而是更为复杂的N型关系,经济结构转变中农业劳动力、耕地向工业或城市的转移以及农业份额的下降均会引起耕地资源的减少。提出转型期经济结构转型与耕地保护相融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理论上分析最低质量标准、品牌成员数量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三者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就最低质量标准与品牌成员数量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最低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门槛特征.结果 表明:最低质量标准与品牌成员数量呈正U形曲线关系,随着最低质量标准的提高,品牌成员数量先受成本效应的影响而下降,后受声誉效应的影响而上升;品牌成员数量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随着品牌成员数量的增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先上升后下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最低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随着最低质量标准由低变高,它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提升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旨在检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利用企业调研数据,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正影响、管理创新能力对该影响过程起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并以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管理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结构分为融资市场结构和银行结构,研究区域金融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区域创新活动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现象;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小〖JP2〗银行发展显著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小银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大于直接融资市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JP〗  相似文献   

17.
考虑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空间效应是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SUR模型衡量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运用修正后的G统计量和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并通过分解空间结构矩阵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空间存在着显著的中心、次级和外围空间俱乐部趋同效应,各趋同俱乐部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的空间依赖关系,中心区域和次级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比较突出,外围区域市场区效应影响有限,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负作用为主。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发展中的空间效应,尤其是对于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而言,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徐宁 《生产力研究》2024,(1):57-63+161
文章运用调整后的生态盈亏模型,对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人均生态盈亏指数进行测算,采用ES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布变化特点,同时运用Super-SBM模型对41个城市不同年份经济效率值进行测度,基于效率分析并构建生态-经济结构偏差指数对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衡量。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人均生态盈亏指数处于下降趋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2)为了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做出的生产决策调整,极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开发情况不相协同;(3)以城市经济效率为考量进行的资源分配与集聚,一定程度上将加剧地区生态环境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适当指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对1998-2009年义乌市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生态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保持一致,才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