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有增无减,退休养老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实行的的“双轨制”养老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影响社会劳动力发展和流动的障碍,对养老保险的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明确提出养老保险以职业年金的形式进行,标志着我国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并轨加入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新政规定,单位合计费率20%+8%、个人费率8%+4%。本文基于养老保险及职业年金个税优惠政策,对实行养老保险新政后的公职人员养老权益个案进行仿真测算,指出损益变动趋势,找出敏感因素,给出职业年金个税负担最低的领取年数,供决策者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维护公职人员养老权益和改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思羽 《金卡工程》2008,12(10):77-78
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我国的企业年金存在着规模小,发展缓慢以及结构明显不平衡的特点.然而,政府在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一般说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本文通过对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联系以及对目标替代率的分析,提出不要盲目追求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并且建议坚持现有的税收优惠模式并做出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在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出现早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雇主为了稳定员工提供的一种按定期支付的养老金。由企业建立的被称为企业年金,也有按行业设立职业年金计划,如中小学教师、卡车司机等。职业年金并非政府行为,政策、规则、收费、投资、支付都由企业或行业负责。职业年  相似文献   

5.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法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计划并称国内三大养老支柱。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又有利于改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5,(8)
在正在进行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中,职业年金将成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中一个重要支柱。与已有10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年金相比,职业年金还很幼小,有必要借鉴企业年金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争取在高的起点上健康发展。文章提出了职业年金面临的四个问题及相应对策,以便国家在修订《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毋庸置疑。结合江苏省连云港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统筹层次;设计公平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三个支柱组成。目前,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养老保险的重要支柱。发达国家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科学的企业年金制度,对减轻政府负担,促进人才流动,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社会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虽然早在十年前就出台了有关规定和政策,但实际发展极为缓慢,目前企业年金制度覆盖的企业职工仅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职工的5%左右。建立规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制度,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有效的财税支持政策是关键。本文突破单一税惠模式设计约束,立足于商业养老保险税惠政策实践的现实困境,以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税负公平为基点,建立OLG模型,模拟不同收入人群差异化税惠模式的福利效应,藉此探寻不同收入人群的最优税惠模式。研究发现,对高收入人群实施累进的EET税惠模式,对低收入人群实施TEE税惠模式并提供现金补贴,将有助于提升商业养老保险缴费率、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在市场规模;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个人养老金置于一个统一的税惠政策框架内,调整政府养老保险责任的结构和形式,优化企业年金的供给模式,加大企业年金的税惠幅度,鼓励高薪雇员积极参加企业年金,针对不同收入人群实施差异化的商业养老保险税惠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还将有助于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差”,提升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初,在我国实行20余年的养老金"双轨制"被正式废除.通过构建"并轨"后新入职职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测算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职业年金替代率和总养老金替代率,以此探究养老金"并轨"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人"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但由于职业年金的补充作用,总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仍然可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改革后"新人"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仅与缴费年限相关,而且受到缴费基数、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以及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更加具有激励性.据此,提出要统一养老保险体制、完善养老金筹资模式、采取"保低限高"的养老金调节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等建议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维持养老待遇,并促进养老体制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增进民生福祉与加强社会治理的关键要义。过往研究主要关注基本养老保险对幸福感的主效应,鲜有探讨异质性和中介效应。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的数据,利用有序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重点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基本养老保险显著提升中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但对高收入居民的影响微弱;社会信任在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和居民幸福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我国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应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同时加快推进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制度和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努力为培育社会信任提供公平正义的养老保险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碎片化试点"等特征。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路径和实现步骤主要包括:将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模式改革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固定工作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为城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新农保、城居保制度的整合力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运作;在此基础上,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为国民养老金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传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加剧,如何改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成为了整个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房养老”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就可以为“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本文将介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概念与产品特征,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以及我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模式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系统阐述保险公司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和存在的阻碍因素,并对解决这些阻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人人享有适度养老保障为目标,构建"政府与市场分责、基本与补充结合、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但当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不能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要,仍存在供求失衡状况。短期而言,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现行制度,健全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长期而言,应对现有养老保险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基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包括面向无收入、低收入人群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制度,面向工薪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向高收入群体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养老保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金公平分配既是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也是再分配调节能力的基础.只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基础养老金自市级统筹提升到省级统筹层次带来的收入分配变动,才能更好检验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提升所带来的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实现全国统筹铺平道路.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据养老金计发办法,分析统筹层次提升对养老金给付影响及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省级统筹的实施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调整不存在影响;省级统筹的实施对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给付存在影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升缩小地区间的新增退休人员初次分配差异;对于新增退休人员来说,实际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要小于名义上的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但当前的省级统筹层次提升分配方案损害了高收入地区高物价水平地区新增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福利,未能真正体现出保证劳动者在职贡献与养老金福利给付的相对公平.因此,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物价水平差异,确保高收入地区养老金合理的流向低收入地区,保证基础养老金分配的公平与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国统筹的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16.
唐珏  田柳  汪伟 《金融研究》2022,502(4):39-56
构建有效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税收调查数据,利用政策缴费率的差异,识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对企业年金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抑制了企业年金发展,其中政策缴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企业建立年金的概率会下降0.29个百分点,年金缴费率会减少0.06个百分点。使用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基本养老保险会通过利润分享渠道、缴费能力渠道和缴费动机渠道影响企业年金发展。此外,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对年金的影响,在企业产品定价能力较弱或小规模企业中更大,也会随地区经济增速的差异而不同,且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存在。依据本文估计的结果可以推算,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缴费率降低4个百分点,能使年金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这同目前5.7%的覆盖率相比,是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应注意到6.9%的覆盖率依然偏低,年金发展需要更为积极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以缴费型的第一支柱为主体、统账结合和城乡差距明显的现实,决定了将现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制度中基本养老金确定为最低养老金,将城乡最低养老金按照不同的速度逐渐调整为统一的最低养老金并使其覆盖全体老年人,就成为了中国统一最低养老保险的现实路径。要实现统一的最低养老保险,就要在待遇端构建城乡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及统一机制,在缴费端优化统账结构并构建中国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减免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德国里斯特养老保险计划与我国企业年金几乎同时起步发展,两者都定位于第二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却是天壤之别。论文探讨了德国里斯特养老保险计划的规划思路、设计理念、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市场的借鉴与启示。文章指出具有补贴性质的类似于德国里斯特养老保险计划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撬动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市场发展的新思路,是推动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壮大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养老保险的税收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替代率过高;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缓慢。本文介绍了日本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做法,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基本养老保险税收政策暂不宜进行调整;应尽快制定企业年金的相关税收政策;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行税收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