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库,通过倍差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工业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加成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后加成率显著下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进口中间品后获得了正向"加成率效应",而从事加工贸易和混合贸易的企业进口中间品都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分所有制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进口中间品后加成率显著提升,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口中间品后加成率显著恶化;从不同要素密集度视角出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进口中间品后加成率显著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可以提升加成率水平。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还通过概念模型探究了贸易方式对进口中间品企业加成率影响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本文证实进口中间品通过价格渠道影响了企业加成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生产出口商品是垂直专业化的典型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纳入进口中间品的预期利润最大化模型,研究了进口中间品在不同计价形式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并采用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取决于进口中间品的计价货币形式,当且仅当进口中间品以第三方货币计价时,垂直专业化分工才会对出口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产生影响,且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出口贸易选择本国货币结算的可能性越低。(2)垂直专业化对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负向效应。(3)中国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出口市场份额、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显著影响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4)当前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变化主要由出口市场份额变化所致,但仍不能忽视在深度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进程中,中国出口对以第三方货币计价的进口中间产品高度依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下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的合并样本进行倍差法估计后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并且这一结论在改变核心指标的测度方法、使用不同的模型设定和采用不同计量方法的情况下也较为稳健.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进口种类的拓展与进口质量的提升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的两个渠道,其中“进口质量”渠道更为重要.最后,文章还实证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资源再配置与行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资源再配置效应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行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2000—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进口数据,来考察中国本土制造业的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OP方法更为准确地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进口中间品能促进本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并存在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进口学习效应。因此,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进口中间品。  相似文献   

5.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8):72-85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下,构建了贸易自由化下中间品进口与企业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入世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用高技术。进一步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性时,发现这种促进作用与企业的初始生产率水平有关,仅仅显著促进中等生产率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另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贸易对绿色技术的传递作用,基于中间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选取2000—2019年中欧15个细分制造业数据,使用OECD环境技术专利数据库计算欧盟和中国绿色技术知识存量,从产品内贸易视角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绿色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产品内贸易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且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调节,绿色技术的行业溢出效应进一步放大;第二,相较于进口,产品内出口通过产业规模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非物化型前沿环保技术更容易通过产品内出口向中国转移;第三,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内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因此,中国应加强与环保技术领先国的产品内贸易,通过模仿学习不断吸收物化于产品中的环保工艺,从而推动本国绿色技术迭代和更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采用A-C-F方法测度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探讨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有助于企业通过"学习效应"机制、研发与进口中间品质量的"互补效应"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两种机制在考虑了企业贸易方式、出口状态、所有制类型、进口来源地差异后皆稳健。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提升中国贸易利得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进口高质量中间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98-2007年高度细化的关税数据测算了最终品关税和中间品关税,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贸易自由化与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进步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其中中间品关税减让引致的成本节约以及优质要素获得效应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最终品关税减让引致的竞争效应更大;(2)贸易自由化对非出口企业、非加工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效应分别显著地大于出口企业、加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且这些差异又主要体现在中间品关税减让引致的成本节约以及优质要素获得效应对生产率的作用上;(3)制造业行业总体生产率的上升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改善,而市场份额重置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小,进一步的估计发现,贸易自由化对资源重置效率的净影响也较为微弱.本文为理解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动态演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同时也为评价中国入世的经济效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判别视角.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5—2010年CEPII数据库中的贸易流量数据,将倍差法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分别从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CEPA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净贸易效应,也即"平均处理效应"。更进一步,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计量结果,本文采用泊松极大似然估计法纠正零贸易流带来的估计偏差。结果表明,CEPA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均具有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然而却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的证据,因而总体上提高了两地的福利水平。具体的,CEPA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87.9%和8.5%,即CEPA对中国内地—香港的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更能够提高香港在中国内地的贸易地位。因此,积极推进和完善CEPA无论对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贸易方式选择纳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分析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出口贸易附加值的影响机制。以中国加入WTO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使用倍差估计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提升出口贸易附加值率,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尽管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会降低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贸易附加值率,但它同时也通过促进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参与显著地提高了行业总体的贸易附加值率,并且正向效应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论表明,贸易自由化与出口附加值率提高并行不悖,这为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支南  浦正宁  李明 《技术经济》2020,39(5):116-124
为考察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宏观经济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4年全球102个经济体相关数据,探究了全球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贸易深化了国际垂直型分工,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侧面反映出服务业也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于发展中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进口中间品是国际贸易中企业获取技术溢出、进行产品种类创新的重要途径。文章考察了新产品创新活力不同的企业从进口中间品中得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根据研发创新出新产品的频繁程度,文章分别对产品创新活力不同的企业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验证进口中间品对其产品种类创新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对于新产品创新活力较低的企业,进口中间品对其新产品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新产品创新活力较高的企业,进口中间品对企业新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分工三元结构和价值链分工决定了当前全球的宏观物流格局,资源、技术、生产、消费被配置在不同的国家完成,金融资本主导全球宏观物流格局,形成了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全球的生产中心。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中间品比重上升到70%以上,服务贸易的比重从百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三十,东亚贸易的五分之四是中间品贸易。海洋物流主导全球物流。  相似文献   

14.
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相关概念进行文献回顾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发展的文献综述介绍为主线,揭示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背景及原因。其次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并着重对东亚区域内部网络分工现象的出现及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结构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以此说明东亚区域内部近年来零部件贸易及中间品贸易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中美韩三国的三角贸易模式,对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是否存在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三角贸易指数刻画了中关韩三国三角贸易的动态演变,并对“韩国出口中国”和“中国出口美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韩国出口中国中间品-中国出口美国消费品”的贸易模式是中关韩三角贸易关系的实质,并基于此建立了包含美元和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变量的中美出口贸易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短期内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都受到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即存在显著的汇率波动的第三国效应;在长期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对美出口有正向的显著的第三国效应,其效应弹性要小于中美汇率双边波动效应弹性并与之方向相反;而短期内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产品产量库,从生产层面刻画了我国多产品企业特征以及产品转换行为,并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产品范围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品转换频率较低,企业通过产品转换实现的资源配置效应微乎其微;中间品关税下降显著促进了企业生产范围的扩张,并且在克服内生性、更换核心解释变量测算方法和采用倍差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高生产率企业以及新产品引入成本较低的地区;从影响机制来看,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范围的积极影响主要来源于进口中间品价格下降而非进口产品种类增加。  相似文献   

17.
厘清当前国际分工下的价值链是具有全球性特征还是更具区域性特征,这是探究当前国际分工构成以及未来分工发展等根本性贸易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利用CEPII双边贸易流量数据库,测算产品的平均进口距离用于衡量1995—2014年间价值链生产在全球性特征上的变化,并与Eaton和Kortum(2002)框架下构造的理想“全球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研究显示,1995—2014年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极为有限,平均进口距离只增长了约300千米,距离理想的“全球价值链”下的进口距离差距很大,特别是中间品贸易的进口距离较短,说明价值链分工仍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特征。在价值链呈区域性特征的背景下,各国更倾向于达成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以支持区域性的价值链生产,即一国价值链的区域性越强,则该国签订的贸易协定区域性倾向就越强。该效应体现为一国中间品进口距离增加100千米,则该国与其贸易协定伙伴国的平均距离就增加约389千米。文章揭示了当前价值链分工的区域性特征,部分解释了近年来多边贸易协定推进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促进了中间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及要素所有者获得的贸易利益不再是原有贸易利益按国别属性确定的属地利益,而是由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所有权决定的属权利益。本文在重新界定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了贸易利益的所有权分解模型,并依据WIO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属权贸易利益水平。结论表明,与属地贸易利益相比,我国工业行业属权贸易利益水平较高,并且逐年递增,一方面源于成本较低的中间品进口;另一方面源于专业化生产和中间品出口。其中可拆分的制造业属权贸易利益规模较大,源于FDI规模大于OFDI。而资源性行业属权贸易利益规模较小,间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动因属于资源导向型。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6,(1):69-83
本文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就业创造"与"降低就业破坏"两个渠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2)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异质性影响,它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但会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3)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4)就业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上述结论意味着,将外部贸易自由化改革与内部市场化改革双管齐下,对培育就业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魏方  王璐  张伊雯 《技术经济》2021,40(11):62-70
本文在当前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双重战略目标叠加的背景下,从行业层面入手研究中间品进口关税减让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首先测度2001—2017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中间品进口关税率和出口质量水平,然后据此构造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间品进口关税减让能显著地促进出口质量升级,这一结论经空间相关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稳健;但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该效应在低进口密集度行业中不明显,出口质量升级的外部动力是外资.中国应当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中间品进口贸易自由化,重视进口中断风险,全力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吸引高质量外资,最终助力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