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庭食物浪费的规模估算及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物充足稳定供给因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中国食物浪费现象却日趋严重。本文以家庭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为主题,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在家庭食物浪费状况描述和规模估算的基础上,从人口规模和构成、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四个方面对决定家庭食物浪费的家庭微观层面因素做了理论探讨和计量分析,以此为减少家庭食物浪费探寻政策思路。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家庭的平均食物浪费数量总体上虽在逐年下降,但发生食物浪费的家庭占比却在不断提高,且总量规模十分庞大。利用2009年数据来保守推算,2016年中国人均的家庭食物浪费量在7. 63~10. 86千克,全年家庭食物浪费总量高达1055. 60~1501. 55万吨。加总餐饮行业的食物浪费,中国2016年的食物浪费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不低于4. 47%~5. 2%。(2)在家庭微观层面,家庭的人口规模、经济状况、户主和主要女性成员的年龄、省份地域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差异是解释家庭食物浪费发生和浪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了解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动状况,明晰收入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营养干预政策。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与2015—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采用随机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化情况,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增长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1997—2018年,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在不同分位数处均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水平仍然偏低;(2)低收入群体总体改善程度较高,高收入群体改善程度较低,不同阶层膳食质量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高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主要发生于1997—2006年,低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则主要发生于2011—2018年;(3)农村家庭膳食质量评分的收入弹性仅在0.2左右,并随膳食质量评分的提升而下降;家庭人口特征变量、食物价格、食物消费习惯及食物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肉蛋奶产品消费的增加。这一变化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豆粕饲料需求以及作为豆粕生产主要副产品的豆油产量增加。本文借助ED模型(Equilibrium Displacement Model)对以上相关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产品消费量将会通过畜牧业生产扩张和现代化使豆油产量增加,从而给非大豆类植物油国内供给带来挤压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油料作物种植户和作物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并给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江西省11个村连续5年固定跟踪观察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静态和动态影响效应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因素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农业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平均增长6.3%;若应用的时间跨度大,农业技术应用可能会对农户家庭总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但若应用的时间跨度小,则农业技术应用会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有效增长。现阶段,农业技术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的根源在于它能够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使农户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其外出打工收入,从而促进其家庭总收入增长。实证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间接传导机制的存在,农业技术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平均增长8.6%,且其影响程度随农业技术应用时间跨度的增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肉蛋奶产品消费的增加。这一变化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豆粕饲料需求以及作为豆粕生产主要副产品的豆油产量增加。本文借助ED模型(Equilibrium Displacement Model)对以上相关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产品消费量将会通过畜牧业生产扩张和现代化使豆油产量增加,从而给非大豆类植物油国内供给带来挤压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油料作物种植户和作物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并给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我国谷物消费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5~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物供需平衡表中谷物消费数据,分析了我国谷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谷物消费总量增长放缓,人均消费量趋于下降,其中,食用谷物消费总量和人均量均出现下降;饲料谷物消费总量缓慢上升、人均量则趋于稳定;收入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对谷物消费有显著影响。目前,我国人均谷物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由正转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37元,增长10.2%,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随着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郊区农村老百姓乐意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据对郊区农村200户居民家庭国内旅游状况进行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2004年,本市农村居民农庭的外出旅游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2.6倍,出游人次占总人口的74.1%。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2017年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全面停伐政策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对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存在消极影响;家中有人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上班有利于促进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从事农林经营不利于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虽然通过获得农林经营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工资性收入的减少,但是对家庭人均收入无显著消极影响。因此,建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进行专项资金扶持;转岗分流安排富余劳动力;改变国有林区居民保守的就业观念并鼓励自主创业等。  相似文献   

12.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不仅包括传统定义年龄段内的劳动人口,还包括年龄段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一重要资源的配置对农户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现实界定及其特征分析,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对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多部门配置有利于收入的增长,农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工商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正向影响,而家庭部门劳动人口占比、需要照料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西省多所高校大学生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大学生粮食浪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味道不佳是造成大学生粮食浪费的最主要原因,偶尔没有胃口、食物份量过多、过于油腻、配菜多、菜品种类和口味单一为次要原因。粮食浪费最严重的是米饭,其次为蔬菜、面食、水产品类、豆制品、肉类、荤素搭配类,蛋类浪费程度最轻。女性相比于男性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来自乡镇比来自农村的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浪费粮食越严重。多数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和节粮意识淡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抽样调查的714户农户家庭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户家庭农地依赖度及多维生存状况,为改善农户家庭生活质量、制定精准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根据农地依赖度将农户家庭分为非农发展、农业自给、农业增收、农业辅助、农业经营和农业生存6类,并构建多维生存状态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1)受访农户农地收入依赖度较低,武汉市、孝感市分别有49.70%和45.50%的家庭农地经济收入贡献率低于10%;(2)食物供给功能是农户农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农地食物依赖度介于40%~50%的家庭占比最大,分别占武汉市、孝感市受访样本的35.12%和30.69%;(3)农户农地生存依赖类型分化显著、生存状态结构差异明显,武汉市农业增收类家庭生存状态相对最好,而孝感市非农发展类家庭生存状态相对最好,且武汉市农业生存类家庭占比显著低于孝感市;(4)农地依赖较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在医疗保障普及率方面有所欠缺,而农地依赖较高的家庭则还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现代化水平方面表现较弱。研究结论:农户农地依赖度呈现多样化分组,建议政府通过农地换保障、增加非农就业、补贴农地流转等途径引导低农地依赖度农户退出农地,鼓励高农地依赖度农户成为专职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造成负面影响,改变了居民的膳食偏好,这些变化均对农村家庭食物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疫情对居民膳食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江苏省2019年与2020年两年农村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和Poisson模型与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家庭的各类食物消费数量与膳食质量(多样性与膳食偏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好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双重作用下,农户大部分食物消费量(谷类和奶制品除外)均显著提高;但膳食消费量的提高并未改善总体膳食质量,受疫情影响,农户总体膳食多样性水平下降,且食物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农产品关税水平下降,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备受关注,农产品非关税措施的效应分析有助于政府了解政策实施成本。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利用1995—2011年大豆、棉花、植物油、谷物、食糖的进口数据分析中国非关税措施的数量效应和价格效应。结果表明,棉花、植物油、谷物、食糖四类非关税措施保护作用较为明显,而大豆违反了预期;农业支持效应与非关税措施的效应相反。这揭示了现行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因为农产品保护效果不同而存在调整空间,今后应结合农产品的不同特征调整相应的农产进口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均食物消费量不断提高,但食物消费不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本文基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引入价格和收入两个中介变量,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通过多元多重中介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食物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不仅可通过提高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以及降低物价两条路径显著抑制中国食物消费不平等,而且对中国食物消费不平等存在着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厘清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对开展农药使用有效治理和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至关重要。[方法]基于已有中国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献,利用Meta分析法,首次对实证研究结论的综合效应量进行了评估。[结果]男性性别、年龄、种植经验和家庭人口属于负向影响因素,而农药使用技能培训、农药相关知识、受教育水平、政府补贴、家庭年收入、合作社组织、零售商推荐属于正向影响因素,但种植面积的作用方向仍存在分歧。[结论]已有实证文献筛选的影响因素综合效应大多属于中相关性和弱相关性范畴,尚缺少强相关性范畴的影响因素;农药使用技能培训和农药相关知识均比受教育水平具有更高的正向作用,而当前普遍实施的政府补贴措施仅属于弱相关性影响因素。评估结论对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研究方向,以及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而对农户创新的收入效应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西部10省(区)省际面板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创新行为及创新程度与其收入增长高度正相关。除此之外,对微观数据的分析还发现,农户不同的创新行为其收入效应不同,其中,非技术创新的收入效应明显好于农业技术创新。上述结论意味着,政府应该制定全面促进农户创新的激励政策,同时对技术之外的创新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任婷 《新疆农垦经济》2011,(4):18-21,11
本文运用FGT贫困指数,基于Lorenz曲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变动进行测算,实证研究了1995年~2009年新疆农村贫困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进行测算,同时将贫困变动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因素和收入分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使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伴随近年来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收入不平等部分的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