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物浪费不仅导致食物生产和分销过程浪费大量资源,还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挑战粮食安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解析了收入增长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居民家庭食物浪费量,食物浪费收入弹性为0.26,其中,数量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提高谷物类、蔬菜类和肉蛋奶类食物的浪费量,包括通过提高家庭食物浪费率对食物浪费量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降低蔬菜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提高肉蛋奶类食物浪费量占比,但对谷物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增长与家庭食物浪费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显示,2030年前我国人均食物浪费量和食物浪费总量仍会继续上升,有必要制定和实施遏制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具体干预措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作用更强,因此干预措施制定应着重关注农村地区家庭食物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食物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国内研究与国际存在着较大差距,文章旨在对食物保障概念及其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食物保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总结归纳法,对不同时期食物保障概念及其内涵、不同空间尺度下测度指标与方法进行综述。[结果](1)宏观尺度研究以食物数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利用各国研究机构、统计部门专业数据库数据计算食物保障综合得分,食物供需平衡表、全球饥饿指数、食物不足发生率、全球食物安全指数等为典型指标;(2)中观尺度研究从空间可达性和社会均等性两方面识别某一地区、城市是否存在食物沙漠;(3)微观尺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家庭、个人食物消费情况以及应对食物不安全状况所采取的措施,美国家庭食物安全调查、家庭食物不安全状况调查、家庭食物多样性调查、食物消费评分、应对策略等为典型方法。[结论]今后我国食物保障研究应有如下转变:(1)研究对象上,由单纯的粮食安全向包括肉、蛋、奶、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等所有食物在内的食物保障转变;(2)研究尺度上,由以宏观国家层面食物供给能力为主逐步向宏观和微观研究兼顾转变;(3)研究内容上,除关注食物数量安全,更注重食物质量安全、流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在食物沙漠、食物损失、食物浪费等方面应有更多的关注;(4)研究方法上,结合国际经验开发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观层面食物保障评价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膳食质量状况是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人均膳食质量分值(人均DDP分值)及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自1990年以来,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不断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家庭的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人均收入、人均动物性食物热量摄入量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兼业程度和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是提高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水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食物损失浪费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减少食物损失浪费已成为各国保障食物安全的另一条途径。采用统计分析法及Tobit模型对中国11个区域25个省市的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农村平均食物浪费率为2.4%,长江中游地区的浪费比率最高,为3.69%,京津区的浪费比率最低,为0.14%。薯类的浪费比率最高,为3.92%,蛋类的浪费比率最低,为1.29%。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家庭社会地位越高,食物浪费比率越高;女性做饭的浪费比率明显高于男性;精细化烹饪燃料、良好的储藏条件能显著降低食物浪费率;家庭成员喜欢新鲜饭菜的偏好会提高食物的浪费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我国在外就餐浪费的食物占到食物浪费总量的绝大部分,新时期我国城市居民发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评价及其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方法]文章在构建了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3—2015年对北京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的大量调查数据,采用了列联表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城市居民在外就餐浪费食物的情况及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构建了城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影响因子模型。[结果]根据受访人主观感受得到的北京市居民在外就餐食物浪费并不严重,居民的年龄、职业、居住情况和就业状况对在其在外就餐食物浪费有显著影响。[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就餐原因、就餐人数、就餐频率、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在城市居民在外就餐浪费状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年龄、本地居住时间以及对能源短缺的认知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系统地分析家庭股票参与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数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家庭股票参与及其规模的影响因素。家庭个体主观心理特征和对未来的预期能够显著影响家庭的股票投资决策,对房价、经济状况的乐观预期,信任度和幸福感显著促进家庭股票参与及其规模,风险厌恶和对利率的上涨预期则具有抑制作用;家庭的房产持有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对家庭股票参与及其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继续转型升级以及人口呈刚性增长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食物消费增长有潜力有空间。利用2000—2016年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在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测算中国食物与营养自给率,并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新背景下对食物安全供给的影响,提出保障中国食物需求的策略。研究发现,中国绝大部分食物的自给程度处于较高水平,食物自给的短板主要在油籽。入世以来,中国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自给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比各个国家的热量自给率发现中国热量自给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中美贸易摩擦新背景下中国大豆和高粱供给会受到一定影响。未来保障食物安全需要注重粮食生产,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竞争力;在开放视角下确保食物适度进口,推进进口市场多元化;加强食物浪费管理,倡导健康营养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8.
夏冰心 《山西农经》2020,(7):57-57,59
运用2014年、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收入不平等、居住条件对农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结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居住条件、外部环境污染会对农村老年人口健康产生负向影响,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家庭规模及医疗保健支出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四川省东北秦巴山区的阆中市296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考查农村人口的疾病发生状况,并利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村人口疾病发生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农村人口的疾病发生状况令人担忧,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是否参加体检、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的饮水习惯等因素对农村人口疾病发生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文化程度对农村人口疾病发生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对农村人口疾病发生的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21个省份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直接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改善效应在处于不同贫困强度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之间存在差异: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强度较轻(处于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但对贫困强度较重(处于三维贫困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收入水平,间接改善他们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机制对不同维度贫困的改善效应也有差异:能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收入、教育和就业维度的贫困状况,不能显著改善他们在健康和保险维度的贫困状况。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西省多所高校大学生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大学生粮食浪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味道不佳是造成大学生粮食浪费的最主要原因,偶尔没有胃口、食物份量过多、过于油腻、配菜多、菜品种类和口味单一为次要原因。粮食浪费最严重的是米饭,其次为蔬菜、面食、水产品类、豆制品、肉类、荤素搭配类,蛋类浪费程度最轻。女性相比于男性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来自乡镇比来自农村的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浪费粮食越严重。多数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和节粮意识淡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大病就诊行为的实证分析:来自贫困县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两个国家级贫困县6003户、6803例大病患者的农户调查数据,考查农村居民大病就诊行为,并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大病就诊决策和就诊费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大痛就诊决策受性别、年龄、是否外出务工、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大病就诊费用受性别、年龄、是否外出务工、是否患有慢性病、家庭人口规模、是否有其他医疗保障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渔业致富指南》2013,(16):76-77
湖北区域进入7~8月份后,随着鱼病得到控制及水温的升高草鱼养殖迎来一个快速生长的黄金期。以仙桃杨林尾2012年草鱼养殖为例,7~8月份的阶段总投喂量占全年总投喂量的54.61%,日平均增重高达7.10g(全年生长最快时期),但同期阶段饵料系数却高达2.06(全年最高时期),7~8月份的投喂呈现出投喂量巨大、长速快、饵料系数高的特点。同期许多养户有出热水鱼抢鱼价的养殖习惯,如何在7~8月份进行安全、科学、有效的投喂,快速拉大规格出热水鱼、同时减少饲料浪费是每一个养殖户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谷物消费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5~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物供需平衡表中谷物消费数据,分析了我国谷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谷物消费总量增长放缓,人均消费量趋于下降,其中,食用谷物消费总量和人均量均出现下降;饲料谷物消费总量缓慢上升、人均量则趋于稳定;收入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对谷物消费有显著影响。目前,我国人均谷物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出现了由正转负。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江苏省2011年水利普查的截面数据以及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用水量偏低,水价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仍未形成硬性约束;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用水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口规模对生活用水存在规模效应;而由于农村居民住宅类型的特点,使得人均住房面积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影响不显著;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发挥水价杠杆作用的同时,还需增强居民节水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了解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动状况,明晰收入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营养干预政策。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与2015—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采用随机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化情况,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增长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1997—2018年,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在不同分位数处均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水平仍然偏低;(2)低收入群体总体改善程度较高,高收入群体改善程度较低,不同阶层膳食质量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高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主要发生于1997—2006年,低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则主要发生于2011—2018年;(3)农村家庭膳食质量评分的收入弹性仅在0.2左右,并随膳食质量评分的提升而下降;家庭人口特征变量、食物价格、食物消费习惯及食物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再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极限状态,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新的思维框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反演思维法.研究结果: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全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值大约在3.39×106ha~3.73×106ha左右.耕地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研究结论: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变"粮食安全"为"食物安全",建立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制度,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草食养殖等途经保证食物安全.做到:总体控制,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分区管理,统筹兼顾,逐步实施,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综合比较分析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及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与4种不同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后,运用DEA(数据包络)评价分析方法,选取土地规模、受教育程度、租金、种苗的购买、雇工工资、有机肥的支出、农药与化肥的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方面选取农产品的销售额作为产出指标,对从事蔬菜、水果种植的62户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力图探求果蔬类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发现: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小规模的最优经营面积为1.33~2hm2,中等规模的为4.67~6.67hm2或8~10hm2,大规模经营的为26.67~33.33hm2。此外,浙江省果蔬类家庭农场DEA有效的数目所占的比重较小,纯技术效率状态好于规模效率状态,生产规模普遍不合理,存在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造成生产要素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的粮食安全问题1.“饱食”的日本人二次大战时期与战后,因粮食严重短缺,日本人曾经历过依靠薯豆野菜等维持生存的饥荒时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过上了富足的“饱食”生活。如今,日本年人均占有粮食380kg,从食物中人均日摄取热量为2890kcal(1998年数据,同期中国为333kg、275kcal)。“饱食”之后,一些热衷于追求“食不厌精”的生活,结婚等庆典活动更盛行奢侈之风,造成惊人的粮食浪费。日本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家庭中吃剩或丢弃的食物为6%。全国吃剩丢弃的食物约占总供给食物的20%~30%,每年浪费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