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志成  吴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2):4-23,155,1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对外工作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因应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等时代条件,以“十个坚持”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主要路径和根本保障等重大问题,展现出倡导持久和平、推动持续发展、促进平等合作和实现互利共赢等鲜明特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化了我党对新型大国外交的规律性认识,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与中国哲学智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观察和把握当今时代历史方位与特征的大历史观,这是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第二,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崇高理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三,关于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外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其深刻的历史规定性和文化规定性,这决定了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战略。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大势的变化,以外交关系为主线,通过积极作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为中国未来描绘了美好的画卷。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成果,是中国走向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境界。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范,同时也与世界分享中国成就、中国机遇、中国未来。特色大国外交,实际上就是中国作为"新型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的繁荣、稳定与崛起对于世界来说也会是最大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外交风范向世界传达的是中国诚意、中国胸怀、中国道义、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外交思想和理论创新,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框架: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指引;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恪守和平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平发展的思想,夯实和平发展的基础;以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为战略目标;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理想;以合作共赢为战略路径,强调发展和安全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以健康稳定为引领寻求新型大国关系的突破,以亲诚惠容理念为引领重塑周边关系,以正确义利观为引领创新同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引领推动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为例,探讨中国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差异与新中国外交变化和转型的关系,分析人格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意义。结论表明,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来说,人格类型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克服其他理论视角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些盲点,更好地解释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对时代主题、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主要大国政策以及对地区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动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国特色。将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也适应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的趋势,有助于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发展一种超越西方外交实践的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一种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将领导人作为研究核心,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117-126,159,160
中国特色议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往,还包括省级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不仅包括人大系统联合有关方面开展的针对外国议会的交往,还包括针对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包括针对某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交往等外事活动。研究当代中国特色议会外交,要认识它与政府外交的高度统一性、立法机关在其中的主体性以及议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弹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议会外交要处理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议会外交与政协外交以及全国人大外事与地方人大外事等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议会外交正在成为贯彻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平台,也日益成为中国管理国际危机和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其外交理论准备既需要明确不同阶段的使命,也需要确立在各阶段理论建构的重点。从阶段性使命上看,这一外交理论准备由低至高包括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重要阶段。目前,中国的外交理论准备正从和平共处第一阶段向和平共生第二阶段发展,通过内生成长、外生互动和共生建设等途径建构和平共生理论。更长远的第三阶段使命是推进和谐共生理论,使全球关系在物质和精神上更上一层楼。从理论建构重点上看,中国外交理论在各个阶段的建构重点都既需要夯实基础理论或指导性理论,也需要强化操作理论或行动性理论,从而保障中国迈向全球强国的外交理论的知行合一。就未来数十年的理论发展而言,中国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框架下建设好全球强国外交理论部分,要超越线性思维轨迹,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善于多维多向思维,建构、传播和引领新理论,并期待中国思想家和理论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连续性和大政方针的稳定性的基础上,从外交战略、外交实践以及外交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世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曾向红  陈亚州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102-127,158,159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的重大倡议。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时日尚短,学术界关于该理念的研究尚未全面启动。要使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一个有效的研究议题,不仅需要明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而且需要将其纳入国际共同体、国际组织和大国外交等议题的研究,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就攸关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问题而言,至少需要回答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应遵循的基本路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和条件、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学术界能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的对策建议等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学术界还需将其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纳入同一研究视域,以澄清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辨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演变的动力与机制,并从理论层面提炼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1.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2.
齐君 《南方经济》2012,(10):229-230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这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发展之路,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外交伴随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对外交策略的制定,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60多年外交的得与失,为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国越来越需要通过政府外交手段来保障自身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于是金融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逐渐在中国兴起。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外交舞台上的活跃角色。在全球层次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并主张改革既有国际金融体系;在区域层次上,中国大力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以构建东亚区域金融秩序;在双边层次上,中国通过与部分友好国家和关键国家加强双边货币互换和推进本币结算来减少美元依赖、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外交体现出一些新特点:在目标上,体现出改革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欧洲和欧元为次中心的既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抱负;在手段上,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制度化平台来表达中国立场;在对象上,中国金融外交着眼于新兴国家和周边国家;而在执行主体上,中国逐渐加强金融外交的国内制度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金融外交决策体系,从而保障了金融外交的执行。金融外交构成了中国外交过去四年来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大国外交主要是指中国作为世界上逐渐成长的有影响力的国家与世界上的其他大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刍议政治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磊  汤迪 《理论观察》2009,(1):66-68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外交对目前我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和外交研究都具有重犬的意义。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外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国意识、灵活务实、和合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82-104,158,159
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有一例外论的存在,不过迄今尚未有专著论述。作者尝试对中国例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缘起做了粗浅论述,并通过将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对比来解释其政策意义。中国例外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华帝国具有一种以华夏中心论、仁厚和平论及等级包容论为特征的对外关系普世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具有以革命中心论、大国使命论及中国道德论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例外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具有以新型大国论、仁厚和平论及和谐包容论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关系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相比,中国例外论的明显特色是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同时,作者尝试勾勒出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光谱,并将中国例外论置于其中考察其意义。这一思想光谱主要由旧现实主义、冲击型民族主义、新现实主义、传统主义、例外论及制度主义六大思潮构成。中国例外论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种规范性理论,一种需要与当代中国外交其他五大思潮相竞争的理论与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奋进60年,前30年曲折奋进,后30年创新奋进,中国特色的大国模式崛起。在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进程中,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苏南人领先开拓了一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又有其自身区域特征、在全国显现领先优势的苏南之路。本文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剖析苏南之路在中国模式崛起中的历史贡献;从苏南之路与中国模式的本质联系上,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大国模式的规律性把握作探索;最后,作者以谋求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视野,对我国直面国内国际大势,继续奋进,促使中国模式完善化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应大力加强与研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敏 《特区经济》2008,(2):228-230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上一项传统的法律制度,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正在制定外交保护方面的条款草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也正实践着“走出去”的战略,研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对中国国际法学界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与当代国际法领域的其他理论问题也相互促进,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毛泽东与邓小平外交思想共同的内核,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外交思想的始终。毛泽东、邓小平在制定外交政策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切实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但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背景的相异性、基础的相异性与结果的相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