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为助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9—2018年各个区(县)和2009—2018年各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GDP等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规模也跟着缓慢的增长。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的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并且人口、经济的集中区域和集聚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推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面板门槛模型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存在非线性递减效应。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减贫效应不明显,跨越门槛值后效应变得显著,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先缩小后扩大的非线性特征,而对居民收入水平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数量型人口红利、质量型人口红利与配置型人口红利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发展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包含人口流动因素的非线性门槛模型对各地区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民生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人口流动因素则是导致这种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区人口流入规模扩大时,提高民生财政支出水平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我国仅有少部分地区处于这个区间内,意味着财政资源配置空间失衡。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及建立适应人口跨地区迁移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GDP就业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内在关系。要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提高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GDP就业弹性,发现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更依赖于资本和技术进步,其GDP就业弹性、GDP对就业的“指数效应”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同时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和进一步的资本深化,GDP就业弹性也在逐渐下降。东部发达地区GDP对就业的“乘数效应”比边疆民族地区的大,说明了东部发达地区依然是吸收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地区,并提出增加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口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有些贫困县经济发展不尽人意。本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人口规模总量分析、增量分析、弹性分析以及人口的经济结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邵阳县目前经济发展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1995年~201t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全国整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域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是线性递增的关系,而在其他地区,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过了拐点,所以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不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不过其拐点很低,所以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面积不及中国1/3的土地上,拥有近11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快速发展,其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引起本国和世界的关注.本文从印度人口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印度经济增长现状,对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印度人口规模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我国走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在面积不及中国1/3的土地上,拥有近11亿人口,且人口仍在快速发展,其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引起本国和世界的关注.本文从印度人口问题分析入手,探讨了印度经济增长现状,对影响印度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印度人口规模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这对我国走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9—2016年30个城市全市与市辖区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研究全市与市辖区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对30个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并选取西安、武汉、天津等3个城市,分析其自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后新增落户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辖区的人口集聚比全市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东部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西部地区;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符合威廉姆森"倒U形"假说;西安、武汉和天津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但武汉2017年新增落户人口人均创造价值高于西安;天津"海河英才"计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1995-2006年我国人口抚养比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抚养比是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统计指标。在我国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两方面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呈现缓慢上升的反向动态变化趋势。本文将人口抚养比融入时间坐标和空间结构中进行分析,从我国近十二年来人口抚养比变化的经验数据得出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时期,同时指出这种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这对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环境,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将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1998-2010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市辖区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A.Ciccone (2002)提出的模型,估测了江苏省各城市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而后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苏北地区城市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其城市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影响弹性为13.5%,从而验证了该地区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而苏南地区城市生产率对经济密度的弹性为-3.9%,表明该地区城市集聚经济的负效应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31个省市区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济、人口,以及卫生资源因素对地方财政卫生医疗支出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地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5-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短面板模型分析经济密度和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密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人口规模扩大会抑制污染物排放;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密度、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前期污染排放对当期具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物排放存在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和对外开放也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但各指标对三类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认为,在综合考虑城市具体空间区位条件下,人口适度集聚,提高城市经济密度,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环境监管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全省形成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好公益和基础设施工作,才能实现陕西省人口、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是从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的发展而来的。本文以动态的人口经济模 型为基础,阐述了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人口与收入、经济适度人口增长的确定等适度人口增长理论,并 对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的学术价值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6.
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而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变量结构为三次产业的结构,研究产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1990—2009年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把我国省域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按不同类型地区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地区的产业产出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轨迹,为我国省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城市的非农人口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核心,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规模的生存性需要的人口流动,还包括结构分化的经济性迁移.关注城市中的非农人口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更需要进行导入的方式设计和导入对象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8.
论文根据2006年—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利用Panel VAR模型来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冲击对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影响表现为先负后正;经济城镇化冲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表现为负向,对空间城镇化影响表现为正向作用;空间城镇化冲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表现为先正后负作用,对经济城镇化影响表现为正向作用。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也呈现不同区域特征,这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整体上来说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而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变量结构为三次产业的结构,研究产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1990—2009年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把我国省域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按不同类型地区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地区的产业产出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轨迹,为我国省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结构调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必然选择,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文章借助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1~2013年的中国30个地区间的数据为样本测算出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省份之间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地区。东部地区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优化人口结构,中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地区要精准定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