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旅游空间正义认知 旅游空间的概念并非传统几何学和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的建构过程①.在这个过程中,周期性甚或永久性的“逻辑循环”甚至“反逻辑循环”的出现,事实上都体现了旅游地人地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物化,进而产生异化集聚的社会空间效应,以及不同主体间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深层原因②.旅游空间正义旨在实现旅游空间实践的经济、社会和空间权利协同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对旅游空间正义的实践就是要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将民生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旅游空间生产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旨归③.  相似文献   

2.
空间生产观念之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其价值在于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在对空间本体的追溯中,它重新书写了人文地理学对于旅游研究的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把研究的重心牢牢置于空间的流动性和再生性.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架构而成的,如今我们谈论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在谈论空间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空间的"关系"属性决定了在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中引入空间正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域旅游”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发展理念和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大量见仁见智的解读中,“域”被赋予了“空间”“领域”“要素”“时间”“产业”“管理”等多重含义.笔者倾向于认为,对于“域”的理解固然不应拘泥于空间,但是“空间域”应当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于旅游经济系统建设的空间落实.它意味着对于旅游产业认知从“旅游+”的产业层面递进至空间层面,从抽象的产业关联具体到了现实的空间发展依托.为此,笔者管中窥豹,尝试从旅游空间经济系统的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文章从高速铁路提高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以及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为例,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与旅游空间重构的实践经验.最后,文章以郑西高铁为例,对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郑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变化的结果将是西安、洛阳和郑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商务旅游中心;随着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洛阳将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产业要素将向洛阳集聚;郑州的陕西旅游市场规模将扩大;沿线其他旅游城市在旅游资源特色挖掘和产品错位开发的前提下发展成为旅游站点.  相似文献   

6.
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革群 《旅游学刊》2006,21(11):24-30
德语国家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发端于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1939年对利森山区(Riesengebirge)旅游景区的分析研究.他将景观看作旅游的背景,认为地理学研究旅游要从分析景观和度假之间的关系入手.二战后形成的以休闲行为研究为主的慕尼黑学派,更重视游客及其休闲行为.目前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应用为主,如可持续旅游发展、空间承载力以及社会变迁对旅游供求市场的影响等.另一个趋势是地理多元空间(如物理空间、行为空间、虚拟空间等)对休闲和旅游的影响研究.另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又重新复活.  相似文献   

7.
古镇类旅游地的居住空间在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的研究是理解旅游驱动旅游地社会空间变迁作用机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周庄古镇历史镇区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周庄居住空间变迁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发现周庄历史镇区的居住空间形成了使用者多元化、空间功能多样化、空间分布破碎化的变迁特征,认为产生变迁的根源是旅游发展后新主体大量涌入,其基于各自的立场而对旅游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标准,而这种源于利益考量的理解与评价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了对古镆旅游商业开发的不同行为,本地社会关系在这种频繁的实践与互动过程中不断复杂化,出现新的空间,居住空间发生变迁.游客是居住空间变迁的主要依据,其好恶的变化引导了市场变化,旅游市场供给方积极响应变化,满足游客的需求;政府是变迁的主导力量;开发商通过资本优势影响政府,强化了政府在变迁中的作用;本地世居居民是旅游发展前居住空间的建构者,旅游发展后发生分化;外来旅游从业者涌入,置换本地居民,传统社区共同体瓦解,推动了变迁.  相似文献   

8.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分析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消费特性、旅游偏好和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绘制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意愿与可达机会的普雷德行为矩阵图.从对城市周边旅游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旅游接待地服务体系完善两方面探讨了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空间效应,认为自驾车旅游对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度假区的发展以及温冷型景区的升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馆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和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处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系统形成、演化的过程以及系统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文章从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扩散、系统空间组织形态、系统演化模式及演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以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旅游规划的时代特点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旅游规划方法、旅游规划体系与制度、旅游规划职业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旅游规划语言的建立是旅游规划科学化、职业化最主要的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2.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4.
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城旅游产业弹性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2001~2007年截面平均值数据,对中国省域旅游产业生产函数的弹性系数进行了实证估计研究.空间自相关Moran's Ⅰ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检验显示,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产出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纳入空间依赖性的省域旅游产业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发现,资本投入对中国省域旅游产业的弹性系数为0.74,而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40,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由此,在省域旅游弹性估算研究时不客忽视空间效应的作用,制定差异化的提高资本和劳动投入及其配置效率的旅游发展策略,对实现我国省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在境外有关空间、地理和城市研究中,空间正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阐释视角,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正义问题将民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拓宽争取环境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政治视野.把空间正义视角引入旅游空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为已经困扰旅游经济的诸多乱象,如商业欺骗、游客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为空间全面旅游化,即从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整体建设的过渡提供战略性思路.当然,讨论旅游空间正义问题似乎特别困难.这是因为,正义本身涉及法律意义上的“是”(权益)和关乎伦理意义上的“应当”(价值),这又与对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空间的理解有关,而后者正是有待在理论上澄清的基本问题.本文意在从空间生产视角简要地阐明正义在旅游空间建构中的独特意义及其当前重要问题,以期为这个有竞争力的新话语在中国学术空间中的生长做一些前提性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16.
旅游减贫效应之辩 ——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PT(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者的旅游)理念的提出和推行建立了旅游与贫困之间的直接联系,激发了学界对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广泛讨论.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减贫效应这一问题上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议",旅游发展减缓了贫困""旅游发展加剧了贫困"和"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无必然联系"三种观点同时存在.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系统梳理了旅游减贫效应的产生机制及支持不同观点的经验证据,并对争议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贫困度量方法不统一、空间尺度和研究方法不同、发展环境及模式选择存在差异等因素造成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综合各方面而言",旅游发展减缓了贫困"这一结论更为合理.最后,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梳理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3个维度,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审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与背景区域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贫困社区中的介入过程,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空间的演化过程;社区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的属性;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机理表征为“尺度机理”和“互动机理”;社区与背景区域因空间生产而产生互动,彰显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效应,并通过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重塑社区及其背景区域间的空间正义格局。相关探讨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影响研究,深化对社区参与旅游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当前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处在同一旅游线路①上的不同旅游地之间产业和产品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代表,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竞争与合作中旅游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两地在旅游开发、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与旅游业:成果评述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平 《旅游学刊》2012,27(6):33-40
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旅游业如何应对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变革亟须理论与经验的指引.文章对国内外高速铁路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从高速铁路与旅游产业要素、旅游者动机与行为、旅游企业选址以及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综述.研究表明,国外研究具有内容系统化、理论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和研究规范化的特征.结合国内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章从加强高速铁路与旅游者决策、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布局、业态创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构建高速铁路与旅游业研究领域的内容体系,同时在规范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国家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扩张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空间扩张不是普通的均衡扩张,而是呈某种自相似特征的向外蔓延,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性质.基于此,提出借用分形理论研究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分布结构的设想.受旅游景区的分布约束,利用与分形模型相关的齐夫(Zipf)定律研究旅游流的位序-规模结构,得到旅游流的地区规模分布服从齐夫(Zipf)法则,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局部分形-单分形-退化为局部分形-双分形的过程,空间分布形态则由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通过比较分析景区系统空间分形和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得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说明旅游景区的分形演化对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形成及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两种结构的变化过程具有总体趋势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演化路径方面有不同步性,这主要源于除景区以外的其他要素干扰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