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翔 《济南金融》2009,(10):73-77
本文以2001--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告为研究对象,对年报公告的时间选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公告时间选择行为是会改变公告的信息含量的,公司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控制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提高(未预期盈余为正)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并不明显;而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降低(未预期盈余为负)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趋于明显。并且,在1、2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提前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而在3、4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延后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1--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告为研究对象,对年报公告的时间选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公告时间选择行为是会改变公告的信息含量的,公司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控制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提高(未预期盈余为正)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并不明显;而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降低(未预期盈余为负)时,这种调控行为的市场反应趋于明显.并且,在1、2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提前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而在3、4月份阶段公告年报,上市公司越延后公告越能弱化市场对利空消息的不利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首次在细分年报重述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公告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发布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的6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重述公告整体而言具有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但不同类型重述公告的市场反应各异,投资者关注重述公告的焦点在于重述是否影响公司价值判断。具体而言,更正公告、因会计问题导致的重述、重述内容涉及核心会计指标或调低了公司盈余、重述涉及多个会计年度以及重述消息是坏消息时,市场反应显著为负;极少数重述公告带来了好消息,市场反应显著为正。重述公告的市场价值相关性表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年报重述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金融研究》2018,454(4):155-171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出具问询函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手段,但这种非处罚性监管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市场是否认可其监管作用?市场反应的强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问询函收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对回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正,财务报告问询函有信息含量且市场认可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监管作用,而且上市公司特征以及财务报告问询函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反应强度。结论意味着问询函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公告为研究对象,对上市银行国际化经营公告的财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经营公告的市场反应消极,在公告前后的累计超常收益显著为负.金融危机前的国际化经营公告的市场反应为正,之后为负;在国际化经营的三种方式中,新建机构的公告效应为负,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公告效应为正;在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地区选择上,投资于东南亚和非洲的国际化经营公告可带来正的财富效应,投资于中东、欧美、大洋洲地区的国际化经营公告带来的财富效应为负,说明新兴市场比发达市场更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6.
在上市公司的收购过程中,提示公告和正式公告是两个最重要的信息披露.以我国在 2002年 12月 1日至 2003年 10月 31日期间提交证监会审核无异议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样本,利用市场模型考察提示公告与正式公告事件日周围的超额收益率、平均超额收益率 ,以及狭小窗口的累积超额收益与累积平均超额收益情况.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收购事件中,提示公告的市场反应要显著高于正式公告的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7.
发布澄清公告是上市公司应对市场传闻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从上市公司传闻响应的角度对澄清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了企业"回应方式"和"停牌策略"的作用。研究发现:两因素将对澄清公告的市场反应产生影响,但两者在不同性质传闻样本中的作用并不一致。回应方式会显著影响负面传闻澄清公告的市场反应,而对于正面传闻,回应方式的影响并不明显。停牌策略将降低正面传闻澄清后的市场反应程度,但却增加负面传闻澄清后的市场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我国股票市场刊登过高管落马公告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前后的超常收益来验证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从而检验上市公司高管落马公告是否具有财富效应。实证结果显示,高管落马公告具有显著负的财富效应,公告日当天最为明显。分类研究的结果表明,高管落马事件对沪市、深市和创业板公司的股价影响有所不同,小公司股价受高管落马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控股股东所有权结构与关联方担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8年到2003年的关联方担保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不同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关联方担保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的结果显示,随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担保发生的概率呈现出先显著上升、其后不显著、最后显著下降的交化趋势。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发现为关联方担保对上市公司自身价值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偏低时显著加强,而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处于高位时显著降低。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监管关联方担保行为的重点应更多侧重于控股股东持股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0.
文章收集了2010年上市公司所有的资产重组样本,采用三因子模型和市场模型,通过平均超常收益(AAR)与累积超常收益(CAR)指标研究资产重组公告对重组公司股价产生的短期影响,研究总体样本的市场绩效以及不同重组方式之间绩效的差别,实证分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股票投资收益的关系,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现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所得结论,在公告日前后较短时期内资产重组公告对重组公司股票收益有正向影响,而在公告日后稍长时期内对重组公司股票收益有负的影响,市场对于资产重组公告信息反应过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重组公告前信息泄露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以往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违反法规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的财富损失的文献基本都以监管机构处罚公告作为事件研究的原点,而未考察处罚公告之前的另一项重要事件:立案公告。我们发现,在证监会处罚公告附近的市场反应约为-2%(这与以往文献一致),而立案公告附近的市场负反应则高达-6%左右。这意味着仅关注处罚公告事件将明显低估投资者的实际财富损失。在尝试解释立案公告日附近市场反应的截面差异时,我们发现立案公告前最近年度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市场反应越负面,这意味着投资者在面临模糊信息时可能参考了此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投资决策。我们还讨论了本文证据对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与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资产出售动机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降低财务风险、改善财务状况、美化报表为动机的资产出售的市场反应是显著消极的;而以经营战略调整为动机的资产出售,在公告日及其之前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回归分析表明,资产出售规模、Tobin-Q、盈利能力等因素对资产出售的市场反应有显著影响,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的资产出售动机是不敏感的。  相似文献   

13.
发布澄清公告是上市公司应对市场传闻的重要途径。纵观过去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较早发布好消息而较晚发布坏消息。那么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对正面传闻和负面传闻所发布的澄清公告的态度是否相同?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以2001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澄清公告为样本,研究了面对不同的传闻,上市公司澄清公告的反应时间、详细程度、澄清态度和停牌策略。结论表明上市公司面对不同类型的传闻所发布的澄清公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传闻的反应时间和停牌策略差别较小。上市公司都愿意在短时间内发布有效公告来减少市场上对信息认知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张炜 《财会学习》2016,(1):127-128
本文研究了2010-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总经理变更前后,不同所有制结构上市公司的实际会计业绩在总经理变更前后的变化.民营上市公司显著的业绩变化与市场对总经理变更显著的消极反应一致,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明显的业绩下滑也与市场表现出的不显著为负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相一致;在证券市场拥有负累计非正常收益的公司表现出较正累计非正常收益公司更差的会计业绩.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能否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上市公司能否自发性地完善治理制度的标志。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方法,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自查与整改”公告的反应。结果表明,当公司治理缺陷被披露时,股票的超额回报率显著为负,从而证实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对投资决策产生了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依赖于公司多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以上市公司非首发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市场敏感性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来研究非首发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的市场敏感性反应。研究发现,其窗口期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都为负,非首发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引起负的市场敏感性反应;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市场敏感性反应和证券市场类别、上市公司的风险性、收益性、成长性有关系,但不显著。同时还发现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前存在信息泄露,信息披露日前的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都为负,说明保荐人变更信息在信息披露前就有了不同程度的泄露,内幕消息让一些投资者提前做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公告市场反应差异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违规公司与非违规公司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违规公司和非违规公司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违规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违规公告前后较短的时窗内明显呈负值:其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在不同年度上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其市场反应呈逐年增强趋势;再次将事实披露违规和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涉嫌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明显强于事实披露违规;最后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非ST公司比ST公司的市场反应大。  相似文献   

18.
庞家任  周桦  王玮 《金融研究》2018,452(2):153-171
本文基于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联手私募投资机构成立并购基金的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的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及后续投资。我们发现:公司特征显著影响成立并购基金的可能性;资本市场对设立并购基金的平均反应短期显著为正,但长期显著为负;投资者对并购基金的后续投资持正面态度,但大部分并购基金并没有后续投资。我们从并购基金的结构和运营机制以及发起人(上市公司和私募)动机等角度对这些发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者,主动辞职行为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本文2016-2021年发布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康美药业案判决前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及审计师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康美案判决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日前后三天引起的市场反应显著下降了3.9%;在判决公布后,具有信息优势、年轻的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显著,高、低薪酬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地,审计师会关注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及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而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研究表明康美案判决对独立董事及资本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为加强独立董事履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直接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担保现象是越来越普遍,2001-2005年平均每年公告担保的公司大约有394家,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31%,担保涉及的金额每年的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5%左右,但从奥园发展、神龙发展到啤酒花、托普软件,上市公司因担保被拖下水的情况屡见不鲜,担保已被认为是引发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