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要达到可有效全面推广,管理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必须有体制层面的支持,目前我国主要的低碳生态规划实践还是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停留在技术应用讨论和设计审批,对管理体制的环境要求在探索阶段中,缺乏有关的分析研究。以上种种问题都导致生态示范城区的建设推进较缓慢。适合的绿色设计技术应用是实践低碳生态城区建设的主要考虑,但要能在我国目前高速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推广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必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规划建设治理体制,才可以提供在法制和制度上的保障。建立一个低碳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体制实施环境的分析框架,从四个体制组成部分分析规划管理体制的实践经验:(1)管理平台与技术能力环境;(2)控制性指标的实施与审批流程;(3)外部政策环境;(4)建设单位与开发商的参与,并以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项目为案例,分析项目在法定控制型详细规划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而探讨低碳生态城区的实施对法定规划体制保障的要求,带动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途径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作为全球性事件,对地球支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会带来长久的影响,低碳模式和生态理念成为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组织与形态、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和城乡绿地评估与规划四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低碳导向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并指出当前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尚未建立。未来应根据不同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主要从降低碳来源、削减碳排放和加强碳捕捉三个方面构建整合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缺乏明确方向指引的现实,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框架,并从城市规划、低碳产业、水资源、能源、固体废物、绿色交通、生态安全、低碳社区、绿色建筑及实施保障十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中国的生态城市发展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正确引导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中灌输低碳理念成为业内研究的重点工作。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本文在低碳生态城市信息监管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低碳生态城市监管系统的监管功能,构建“三合一”的低碳生态城市信息监管平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与发展对策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对改革创新城市规划、转变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要求,推进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完善和规范生态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多家单位编制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导则》,提出了一整套生态城市规划系统方法。从内涵认识、适用范围、编制原则、技术框架以及与法定规划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导则的关键要点,简要介绍了导则的指标体系和技术内容等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低碳城市理念,探讨如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了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低碳城市创建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湖南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开展低碳城市创建工作,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战略要求,是推进"两型"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探索传统城市化向高效低碳经济模式全面转型的重要举措.洞察国际社会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向;明晰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湖南低碳城市创建的战略重点;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为湖南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中西部区域城市发展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金丽  孙永利  郑兴灿  葛铜岗  郑华清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中插18-中插21,中插28
全面分析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发展状况,从系统、绿色、协同的顶层设计角度,研究提出城市绿色排水系统规划技术路线;以安全、低碳、节约、生态、智慧为基准,建立城市排水系统绿色核心指标体系,为排水系统规划提供指引;明确排水管网、城市雨水、城市污水、城市水系等涉水要素生态化发展规划技术要点与实施途径;形成城市绿色排水系统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系统观概念和拓展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总括出低碳生态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阐发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制度保障,为深化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低碳生态城市不仅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这个思想,构造了自然生态、经济低碳、社会幸福三维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型,并依此建立了包含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三维目标的多层指标体系.最后,借助空间向量思想提出了一种在度量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和发展度、持续度...  相似文献   

12.
刘颖  惠冰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74-80,101
面对全球变暖的客观现实,各国均已将城市低碳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议程.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面对国内国际环境,也积极参与全球碳减排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但是当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政策却存在着政策价值偏离、政策执行功利化、政策结构单一、政策评估不足等方面的误区,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马莉 《科技与企业》2012,(14):202-204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城市所提出的低排放、低能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后危机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中山市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响应国家减少碳排放的倡议,然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煤炭依赖、较高的能源结构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都决定了中山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法.作者在参考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总结已有生态城指标体系编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潍坊滨海所处的区域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特色与条件,介绍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潍坊滨海生态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模型系统优化低碳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不断加大,降低碳排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或村镇,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符合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本文从对低碳生态城的发展路径分析入手,提出低碳生态城是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到节能减排再到低碳生态城三个层次的融合发展过程,提出模型系统是优化低碳生态城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之后对模型系统的定义、分类、作用以及构建思路进行描述,然后对模型系统如何在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过程中发挥服务作用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些年生态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特征,目前全国已出现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新建生态城项目。但这些生态城是否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受到学者和公众的质疑,因此迫切需要全面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其发展态势。本研究针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产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生态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全球发展绿色建筑的最新行动,重点归纳了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技术,以及推行绿色建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了绿色建筑对城市节能的作用,并通过大量实践案例讨论了如何建立低碳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追求标志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出发,根据Roseland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理,把生态城市(城乡)规划内容分为三个子系统的内容:生态基础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和生态社会规划.本文依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生态城市符合生态网络体系原理,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乡规划分为生态基础规划(...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6个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对古今生态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其精华,再分别从选址与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改造、资源综合利用、保障性住房建设、老城保护和更新6个重要领域得出经验借鉴,为今天的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