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国务院提出了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其大大推进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本文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出发,将国际性金融中心分为区域性、功能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并从劳动力市场、营商与监管环境、开放程度与国际化程度以及其他软环境四方面指标进行考核,研究上海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得出上海目前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差距较大,应当优先巩固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陈静 《中国金融家》2014,(10):130-131
自九十年代初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成为上海的战略定位。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上海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名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与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的实力与地位仍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成为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明显加快。本文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会通过集聚效应,提升长三角区域金融能级和整体金融地位。另一方面会通过辐射效应,引起长三角内部金融发展格局变化,逐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其它各主要城市发展特色各异、功能衔接互补的多层次金融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若干重要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会计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会计体系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提升会计功能和效率,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会计生态系统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对会计生态系统的基本层次和具体建设提出初步构想,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从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从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理应发挥着主导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结合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实际情况,从政策制定、机构建设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等多层面,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抓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契机,不断提升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加快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提出了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其大大推进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本文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出发,将国际性金融中心分为区域性、功能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并从劳动力市场、营商与监管环境、开放程度与国际化程度以及其他软环境四方面指标进行考核,研究上海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得出上海目前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差距较大,应当优先巩固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胡俊华 《银行家》2011,(2):80-83
2009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上海历史上就是亚洲金融中心,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和积累,目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具备有利条件,但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发布,首次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路线图及重点举措进行了明确。但对于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资源竞争和分配的核心.金融中心发展源于航运中心,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巾心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都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表明.围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兴衰与共的关系.2009年4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建设"两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冀望以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美债、日债被下调信用评级、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可能性的背景下,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宣布了11项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政策措施,反映了中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思路——北京、上海与香港在新形势下将按照一脑两腿的方式实施金融市场布局:政策出于北京,上海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全球的中国金融中心。长期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13.
郭竞成  金雅玲 《银行家》2003,(12):106-108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建设上海金融中心是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国际金融中心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两种类型:需求型和供给型;需求型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产生对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灵活的金融市场的需求,进而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供给型,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其形成过程中,政府具有主导作用.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此吸引外资、融汇外资,促进上海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政府支持主要包括:对在上海投资的外商,提供比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将宏观金融政策的操作平台放在上海,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将试点更多地放在上海;打破国内银行设立分行的地域分割,将上海金融的影响力扩大至整个华东地区,由上海执掌区域性金融管辖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的推出提上议程.促进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对推出国际板的利弊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加快推出国际板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鹃  陈剖建 《上海保险》2009,(10):10-13
一、两个中心建设对上海保险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于2009年3月25日发布,将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为实现从经济大国朝经济强国转变,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本文从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主要条件出发,就香港、北京、上海三个城市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挑战与机遇展开评析,最后指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应认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的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和要求,上海紧抓后世博发展契机,以“十二五”规划为导向,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力争到2015年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8.
商品期货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军  张灿 《上海金融》2004,(7):11-13
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期货市场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无论是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新兴市场的国际金融中心,期货市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目前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瓶颈。因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另辟蹊径,以商品期货为突破口。上海的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将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商业银行》2012,(3):30-31
陆红军:以“五态”观新型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协会主席、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教授认为,《规划》发布正当时。从形态、业态、状态、心态与姿态上看,上海“五态”良好。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