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化工业和重化工业化的问题已在学者、官员中引发了多轮激烈的争论,众多知名学者表达了不同观点:一些专家认为重化工业化有悖中国国情,应该遏制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认为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借助重化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有学者提出重化工业化不应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角,要克服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的弊端,等等。这场辩论是发生在煤电油运紧张、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大环境之下,因此引起了很多关注,争论仍未尘埃落定。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变化趋势,并采取恰当的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路径转换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规律推动的自律性发展,具有市场经济主导等特点.对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正确认识,这是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面临亚太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迅速提高重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对于我国工业化是否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内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针对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4.
在90年代初期,MRP、MRPII、CAD、CAPP、CAM等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企业内部信息的集成和资源利用的优化,把信息化管理推到企业级和供应链级的系统集成新阶段。一、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现状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交通发达、重化工业体系完整、  相似文献   

5.
针对皖江城市群未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提出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现代化的关系,并对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明辉 《经济前沿》2007,(10):21-24
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制造业,提高产业规模集中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生态立省,推进科技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加快,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应提高。观察到这种趋势,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许多地区也把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作为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工作重点,并相应地在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中体现出来。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战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同时,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继而影响到中国三农问题、城乡就业问题以及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我们在取得任何关于发展战略的共识之前,必须对中国是否到了重化工业化阶段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重化工业城市的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的突出问题。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探讨了重化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转型路径,即实现重化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在阐述现代服务业内容、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重化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刚  张长令 《经济问题》2012,(4):40-44,8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随着重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重化工业的空间组织形态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沿海集聚趋势,即中国重化工业的空间分布由20世纪90年代前的矿产地和传统工业城市布局转变为向沿海新兴城市的聚集。研究表明,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交通运输成本和突破大规模工业用地的行政审批限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重化工业空间组织形态向沿海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跃 《经贸实践》2005,(1):27-29
浙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临港的区位优势,力争在重化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为支柱,高度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最终实现纺织、服装、机械、  相似文献   

11.
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河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诸多矛盾,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大省,“十一五”期间,要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必须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型重化工业化与产业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重型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着力避免和克服工业化进程中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突出问题和弊端,必须要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快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促进新型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所谓工业结构重工业化指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工业制造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工业为巾心,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将化工业包括在内,也称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主要足制造生产资料,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和技术手段的产业部门。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说到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和标志。  相似文献   

14.
重化工业阶段的就业效应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两个方面研究我国重化工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即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指重化工业本身随着行业内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对就业需求相对降低的情况;间接影响指重化工业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就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并基于两种效应提出了重化工业时期如何促进我国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擎 《环境经济》2005,(7):54-55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以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化工业快速膨胀又直接烧热了中国经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热发展,引起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行业的高速跟进,最终带来电力、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严重吃紧。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进入新重化工业阶段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这样的特征并不是随机和短期的,而具有中长期意义。我国开始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当前产业和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要有足够重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变化了的经济环境中,以市场经济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深圳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建设国际化城市目标的确立,产业结构升级和相应的高速是必然的,在中国进入第二次重化工业阶段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汽车制造,石化及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一轮重化工业热潮,尤其是深圳周边地区的广州,珠海和惠州正抓住机会,抢夺先机。深圳最近在确定建设国际化城市,优化产业结构的考虑中,也相应提出了产业适度重型化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阶段,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显得尤为迫不及待。本文对循环经济的由来、发展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门新的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笔者用新循环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我国重化工业化的利弊,提出了重化工业的出路,并阐述了新循环经济学在企业生产、城乡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区域比较看东北经济的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经济的振兴恰逢中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东北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重化工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基础,重化工业化对东北经济的振兴是千载难逢,而且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的重大机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审视东北经济的比较优势,并进行相应的产业整合,就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使我国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面临着既要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全面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加快发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