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普惠金融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普惠金融指数进行测算,并构建回归模型探讨普惠金融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自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后,普惠金融指数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作用效果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呈减弱趋势。因此,为了使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更好地协同发展,应采取强化政策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域内金融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切入,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熵权法构造微观个体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数,利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普惠金融服务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及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稳健。从收入层面和信心层面的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家庭收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进而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相较于西部地区而言,我国东、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且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农村地区居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算了2009—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省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维度的渗透性"子维度在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主导效应,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大部分省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缩小本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普惠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在省域层面上表现出非完全一致的关系;周边省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溢出效应或区域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易行健  周利 《金融研究》2018,461(11):47-67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信用卡是促进信贷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中国统计年鉴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信用卡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居民使用信用卡,但该促进作用因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的不同存在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均能促进居民信用卡使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刺激居民家庭消费促进了居民信用卡使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居民信用卡使用行为的机制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内蒙古地区普惠金融指数IFI;依据三次产业贡献率、财政贴息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网络覆盖率、加权平均利率等12个指标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假设,并分别与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居民收入对增加消费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对全国287个城市的收入与消费的横截面数据聚类分析,再分组回归得出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分析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得出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数学模型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且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有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的空间,而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则呈现三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文测度了广东省20个地市2015~2018年间的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门槛回归和面板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每提高1%,贫富差距会缩小5.5%,且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其减贫的边际效果会逐渐减弱。2.分地区看,只有粤东地区存在门槛效应,其中普惠金融发展对粤北地区减贫作用最强,粤西、粤东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没有起到减贫效果。根据上述结论,得出推进金融机制改革、平衡区域间的普惠金融发展以及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对我国2005~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技术成果转化,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显著。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落实金融政策,平衡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渠道。然而,国内长期缺乏有效的标准来直接测度和清晰描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进程,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市场开发均缺乏数据支撑。为科学评估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的差距,有效指导银行业监管工作开展,本文从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渗透率、便利性、服务质量以及区域特色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福建银行业普惠金融评估指标体系"CPFQS",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欧式距离法首次编制出福建辖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以及分地区、分机构指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普惠金融评估指数在准确衡量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引导发现薄弱环节并针对性改进金融服务等监管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将该评估体系和指数从单个地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多维指标构建衡量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通过计算2004-2013年普惠金融指数,衡量评价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并计算出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普惠金融指数衡量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做定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公路里程数与普惠金融指数呈正相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结构、文盲占比与普惠金融指数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背景下,基于2011~2020年河北省普惠金融指数、河北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河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等数据建立VEC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影响更大。基于此,应加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以青海省8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泰尔指数,分析研究青海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而提出普惠金融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互联网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基于此,构建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这种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且异质性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促进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居民创业就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微观机制。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宏观机制。要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竭力畅通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产业化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正成为推动现代消费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8年居民消费支出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普惠效应有利于促进居民提高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占比,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都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但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影响金融可及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占比41.7%,而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直接效应比间接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结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具体影响及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降低我国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稳健。从收入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相较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更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家庭经济的脆弱性,但对乡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更迭推新,数字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其零距离接触长尾客户群体、提供低价便捷的服务,延伸了金融服务半径,满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借贷需求,对居民杠杆率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利用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经济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分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杠杆率产生正向影响.(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杠杆率的影响随着杠杆率分位数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的发现为认识居民杠杆率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有关部门分类施策管控居民杠杆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詹新 《财会学习》2018,(21):182-1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的诞生.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传统金融业和金融互联网存在的不同,重点阐述金融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之后引用国内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普惠金融的内涵、发展水平及机制构建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与分析,最后提出应把农村作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或根本、深入考虑测度指标中各指标的权重以及各维度的贡献、加强对地域性差异的分析、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机制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制定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实证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空间效应以及区域异质性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在全国层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维度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使用深度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呈现“低—低”“高—高”集聚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关部门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数字普惠金融战略,以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