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慧 《魅力中国》2010,(15):103-104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有一个形成、成熟、完善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书反映了这一过程,分别对这两书中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进行研究,然后联系起来看待它们,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的第一次经典的表述,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斯蒂纳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否定了将“神”“人”“类”及“观念”等作为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后,确立了“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通过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是基于两种不同意义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是"一般意识形态"。前一种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后一种意识形态概念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因此,要从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通过解读文本,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对于建构唯物史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芸 《黑河学刊》2010,(2):22-2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入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同时结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吴明 《魅力中国》2010,(31):226-227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在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革命阶级的意识形三个层次上使用的;意识形态具有反应性、阶级性、虚假性,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抓住这点加深了对意识形态批判力度,为我们研究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两个不同的代表阶段,它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差别与联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理论的思想观点的转换,同时也体现了其研究异化问题方法论的根本转换。这不仅为人们全面、深入、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人们研究具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晓梅 《魅力中国》2011,(8):275-275,23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我们看到马恩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前提的深刻阐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且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次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两种生产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雷蕾  王志华  李会忠 《魅力中国》2010,(35):377-37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一“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段时期的著作为考察对象,探讨马克思早期所有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对私有财产的最初认识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它的必然性,有它的起点和始因。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当时的实际政治斗争中看到物质利益在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发现私有制与国家理性和法的矛盾。这是马克思研究所有制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从异化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了人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论证人的本质和发展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知:共产主义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的今天,呼唤共产主义,寻求和谐发展成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从异化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了人的发展几个方面来论证人的本质和发展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知:共产主义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的今天,呼唤共产主义,寻求和谐发展成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此研究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相对于"抽象的个人"而言。它与"实践""、物质"、"感性"等范畴联系,不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也不是以各种抽象的、先验的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而是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中去研究人的现实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当代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逐步关注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尤其是十七大的召开,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方面的思想加以研究就更加迫切和深入了。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托来阐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以及对人全面发展的阐释,进而说明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得培养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秦云 《魅力中国》2014,(14):289-29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发源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书中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生产力、交往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等。本文将对这些做出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这一理论在习近平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中得到了完美阐释,把握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