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Richards的森林固碳成本效益模型为基础,利用折现法计算森林的固碳量,对广东省30年项目期内两种生长速度不同的人工林固碳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0年的项目期内,单位面积阔叶混交林累计固定的折现碳汇量(62.85t C/hm2)高过杉木人工纯林(47.04t C/hm2)。当考虑土地机会成本时,阔叶混交林固碳成本为391.38元/t C,低于杉木人工纯林(731.50元/t C)。固碳成本会随项目期限的增加而降低,随折现率的增加而增加。阔叶混交人工林的固碳成本对折现率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杉木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 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湖南省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马尾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是351 201 653.42tC,平均碳储量是156.31t/hm2,并按照造林成本法对湖南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碳储量经济价值为104.75元/t,总的经济价值为367.88亿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转型内涵及基本趋势,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研究方法:ArcGIS空间分析,InVEST碳储量评估模型。研究结果:(1)“三生空间”转型实质是人地关系格局演变在空间形态上的映射,体现了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升级而导致的空间形态格局的演变;(2)1980—2020年贵州省“三生空间”转型剧烈,其中以近10年最为显著,林地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规模较大,工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3)40年间贵州省碳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共减少3.502万t,林地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成为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在把握区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的基础上,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以“三生空间”转型规律为依据,积极实施国土空间分类引导与调控政策,提升区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影子价格法、碳税法对黄河源区原生草地碳储量及严重退化草地碳储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河源区原生草甸碳储量为1248.17g/m2,固碳价值0.27RMB/m2,严重退化草甸碳储量423.84 g/m2,固碳价值0.09 RMB/m2,原生灌丛碳储量为1359.54 g/m2,固碳价值0.28 RMB/m2,严重退化灌丛碳储量为1088.17g/m2,固碳价值0.22RMB/m2,其理论价值:黄河源区草甸碳储量是影响植被碳储量的重要因子,应用价值:固碳价值为研究区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碳足迹及碳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是当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采用2004~2014年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碳足迹模型,基于Arc GIS平台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河北省碳足迹由2.224 5亿t增长至4.792 2亿t,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占90%左右,唐山、邯郸和石家庄碳足迹值较高,分别占河北省碳足迹的33%、18%和16%;(2)2004~2014年河北省碳承载力由9 043万t增长至1.050 6亿t,其中林地碳承载力占河北省碳承载力的97%左右,西南地区农、林业发达,碳承载力相对较高;(3)2004~2014年河北省净碳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36 7亿t增长至4.236 5亿t,唐山、邯郸及石家庄净碳足迹较大,分别占河北省净碳足迹的40%、22%和16%;(4)除保定外,其他10个地级市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变化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此次研究成果将为河北省未来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政策的建设提供参考。[结论]整体来看,河北省碳足迹及碳承载力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应加强温室气体的管控力度,减小碳排放给河北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核算马铃薯碳足迹,分析马铃薯碳足迹变化特征,探寻碳减排途径,为农业固碳减排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对2011—202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核算,研究分析各种植区以及省级马铃薯碳足迹年际变化和马铃薯碳足迹构成,为马铃薯典型种植区提供减排建议。结果 2011—2020年中国省级马铃薯碳排放总量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时间尺度上,马铃薯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77.5kg CO2eq/hm2P<0.01);单位产量碳足迹呈现缓慢降低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129t CO2eq/t (P <0.1);在空间尺度上,北方一作区和西南单双季作区的马铃薯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处于正增长状态,马铃薯的单位产量碳足迹在除甘肃、新疆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减少状态,马铃薯还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在马铃薯碳足迹构成中,肥料(77.72%)是马铃薯种植阶段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农膜(9.64%)和灌溉(8.46%)。结论 综合比较马铃薯各地区的碳足迹发现,西南单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减排潜力最大,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减排重心逐渐南移。马铃薯减排增产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肥料是马铃薯减排的主要入手点,各种植区应制定适合本区特征的减排方案,大力推广先进减排技术,实现马铃薯减排与增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固碳量和碳汇潜力进行核算与预测。结果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森工林区的碳汇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5年天保工程累计增汇2.85 Tg(1 Tg=1012g);到2020年,停伐政策支持下新增碳汇1.27 Tg。龙江森工林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986 Tg,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1 158 Tg,碳汇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对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定量估算和动态分析,可为生态建设和森林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为碳汇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市第六次(2002年)、第七次(2007年)、第八次(2012年)、第九次(201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连续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了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周期内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并进行动态分析;利用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预测2022年重庆市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1)2002~2017年,重庆市乔木林碳储量由4086.02×10~4t增至10923.65万t,碳密度由2002年的26.67t/hm~2增长至44.84t/hm~2;(2)天然林的碳储存能力远大于人工林;(3)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近几年对碳储量的贡献逐步增大,但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仍然是全市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4)重庆市乔木林结构逐步改善,结构更加合理,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升高,碳储量增长潜力大;(5)到2022年,重庆市乔木林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达到15561.74万t和52.79t/hm~2,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42.5%和17.7%。全市乔木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9.3%,增加单位面积蓄积、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制定合理的乔木林采伐强度和更新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碳储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
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两个角度,研究2005-2013年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其他用地的大幅减少。建设占用导致大量农用地发生非农转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2)2005、2009、2013年,滁州市非建设用地的中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3090.11t、12538.86t和12500.05t,呈现先快后慢的减少态势,这主要受草地碳储量减少速率影响;耕地、林地和水域的储碳量最高。(3)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潜在影响指数为-2.05,前后4年潜在影响逐渐降低,脆弱程度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土地利用有待向更加低碳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经济效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福建省6个样本县进行样地调查及其农户访谈式问卷调查的资料,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然后将碳汇效益与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林龄、树种、蓄积量、碳汇量、重置成本、降水量、碳汇价格是影响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的主要因子;碳汇价格、蓄积量和重置成本对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影响显著;碳汇价格、蓄积量与碳汇效益呈正相关,重置成本与碳汇效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浙江省中等立地水平的杉木林经营为例,从森林碳汇供给的视角,采用成本利润法来测算碳汇的供给成本,避免了造林成本法不区分林地的条件和类型缺陷。研究表明:碳汇供给的价格与林地的规模呈负相关,与预期的成本利润率呈正相关。在碳汇价格为18元/吨CO2e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理性的参与森林碳汇交易的最小经营规模为1 000.4 hm2。降低交易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森林碳汇交易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mpact of an EU-wide policy to expand grassland areas and promot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s. We use the economic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Regionalized Impact (CAPRI) model, which represents EU agriculture using 2450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farm-type mode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iogeochemistry CENTURY model, which provides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at a high resolution level. Both models are linked at the NUTS3 level us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Farm Accounting Data Network. We simulated a flexible grassland premium such that farmers voluntary and cost efficiently increase grassland area by 5%. We find that the GHG mitigation potential and the costs depend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land markets and induced land use changes, and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s. In Europe, the calculated net effect of converting 2.9 Mha into grassland is a reduction of 4.3 Mt CO2e (equivalents). The premium amounts to an average of EUR 238/ha, with a total cost of EUR 417 million for the whole EU. The net abatement costs are based on the premium payments, and account on average EUR 97/t CO2e. However, substa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28% of total sequestration) can be achieved at a rate of EUR 50/t CO2e. Carbon sequestration would be most effective in regions of France and Italy and in Spain,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Larger farms and farm-types specialized in ‘cereals and protein crops’, ‘mixed field cropping’ and ‘mixed crop-livestock’ farming systems have the highest mitigation potential at relatively low costs.  相似文献   

14.
李素凤 《农家之友》2009,(14):37-39
为了提高冀中地区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冀中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复种栽培模式试验。马铃薯选用中熟品种,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玉米选用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减少与大白菜的共生期;秋大白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播期提前。该模式中马铃薯产量达37618.01kg/hm2,玉米产量达7493.83kg/hm2,大白菜产量达114640.63kg/hm2,三茬作物总产值62119元/hm2,纯效益48769元/hm2。比露地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纯效益增加37757元/hm2,比地膜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纯效益增加26219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旨在研究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政策,国内外就碳汇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汇背景、碳汇概念、碳汇意义、碳汇技术、碳汇市场、碳汇政策及碳汇项目等7个方面。在对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认为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森林管理和保护、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和活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算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碳汇造林的广泛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巨大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本文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与生物量换算因子(BEF)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容量和碳...  相似文献   

17.
The Time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develop a dynam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time paths of carbon emissions, sequestration, and the carbon stock. We show that carbon sinks should be utiliz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carbon flow into sinks should last until the atmospher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s stabilized. We rule out any cyclical pattern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We propose and assess three mechanisms to efficiently introduce sequestration into a carbon permit trading market: a pay-as-you-go system, a variable-length-contract system and a carbon annuity account system. Although the three mechanisms may not be equally feasible to implement, they are all effici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用蓄积量换算因子法和CO2FIX v3.2模型,分别用于估算广东省现有森林的静态碳汇储量和新造林动态碳汇潜力,并利用空间计量Moran I指数分析广东省碳汇布局的空间效应,为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CDM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2010年广东省全省碳汇总量为481.34Tg C,;在假设进行轮伐的情况下,2008~2057年间广东省实现的新造林净固碳量为97.38Tg C;其中粤北地区碳汇储量和碳汇潜力最高,珠三角地区碳汇储量及碳汇潜力最低。空间效应分析显示了广东省碳汇布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大部分城市地区的碳汇储量及潜力处于高-高集群或者低-低的集群中,空间集群特征客观存在。结论表明,应充分考虑到碳汇空间的分布特性,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汇储量及潜力之间的关系,将森林碳汇纳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开展跨区合作,从而实现广东省减排成本的最小化和区域碳排放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