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论土地复垦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30年之际,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30多年的土地复垦学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讨土地复垦学的基本问题及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复垦概念内涵不断丰富,以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生态环境双恢复为目标;(2)土地复垦学的研究对象为损毁的土地生态系统,核心任务是损毁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3)土地复垦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基础理论、复垦技术和复垦管理。研究结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土地复垦学的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管理手段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特点并分析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通过对现阶段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的总结,在分析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矿业用地改革趋势以及复垦工程建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土地复垦监管能力、政策环境及科研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总结了中国土地复垦监管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分析了发展趋势,并提出以下观点:(1)实行信息化管理应作为目前土地复垦监管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2)对复垦资金施行严格管控是现阶段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3)土地复垦的监管将从"管方案"和"管数据"向"组织管理"和"项目管理"转变;(4)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土地复垦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质量控制、工程验收和项目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5)建议创新土地复垦监管体制、制度以及工程管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研究目的:对照中国土地复垦工作与国外的差别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中国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扩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对土地复垦的界定和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外复垦的重点有所不同,加之国外资料的缺乏和深入理解分析不够,对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希望更名或认为已经发展到生态重建阶段.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扩展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对美国采矿与复垦学会31次年会论文集的统计分析,以求解析国际土地复垦领域的重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划分三个时间段对会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关键词划分为"复垦评价、规划与管理"、"酸性矿井水"和"土壤与植被"三个聚类,在三个时间段中,各聚类的关键词在稳定中有变化,数量逐渐增多。研究结论:土地复垦的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复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研究进一步细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生态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中国土地经济学自198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注重方法论、学科体系相对完整成熟、对土地科学的其他学科有基础支撑作用的学科,并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2)土地经济学的演进也是土地经济学核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技术进步支撑了土地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形成了以理论推动发展、以技术深化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3)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土地商品属性积极探索与城乡土地制度初步构建(1980—1993年)、土地市场体系初步创立与土地制度框架大体形成(1994—2000年)、土地市场规律深入研究与土地制度公平效率权衡(2001—2010年)以及"土地财政"问题加重与土地制度微观个体地位凸显(2011年至今)4个阶段。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研究土地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调控的关系,分析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性质和特征,并构建土地制度变迁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学的产生、定义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科学的关系入手,依据独立学科成立的标准,判断土地利用学是否具有独立学科属性,并重点对土地利用学及其各研究域进行进展梳理与展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学是围绕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展开的;(2)土地利用学已具备一些基础理论,但尚未形成其所独有的核心理论,理论体系缺乏核心理论的引导与支撑;(3)近30年以来,土地利用学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绕土地利用分类、调查、评价以及借鉴并发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研究域。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学研究是贯穿土地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土地利用学涉及土地科学方方面面的研究域及其相应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土地科学的本质相当于土地利用学;(2)按照严格的独立学科内涵和外延判断,现阶段土地利用学的核心理论、独特研究方法体系以及研究域都不甚清晰,不太符合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存在条件;(3)从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角度看,不少和土地利用学相关的问题领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露天采石场密集区复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浑源县正沟辉绿岩产区为研究对象,探索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垦模式。研究方法:实地调研与土地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于矿产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效应,致使资源开发过程中区域土地破坏面积过大,土地资源配置失当,未达到帕累托最优;(2)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特征,开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土地复垦执行力较低,导致目前土地复垦任务过重。研究结论:必须走矿产开发与土地复垦相结合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同时企业之间应进行横向联合,制定土地复垦规划,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土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0.
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矿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减排增汇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中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有限、复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从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成本与效益、政府与市场三个方面明晰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中存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土地复垦有序高效开展的建议:(1)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2)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机制;(3)提升土地复垦技术和质量;(4)丰富土地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地质科考中,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导致科考事故频繁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众多科考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户外生存知识的缺失是造成一些事故的重要原因。大学期间,利用体育教学帮助地学专业人才掌握相应的户外运动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应对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安全高效地从事野外考察。以成都理工大学地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对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与地学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为构建地学专业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发酵工程课程作为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集群的建设课程,不仅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点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本文基于学院的专业现状,根据专业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体系。结果表明,优化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践课由课堂实验逐渐向企业靠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导向;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重新定位,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人生规划为依据,对专业主干课程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食品感官分析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食品感官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方向下实现专业课德育及进行价值引导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食品感官分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深度挖掘、开发思政资源,提出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润物细无声的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思政育人深度,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食品工艺学的课程特色,结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系统挖掘思政元素,从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进行改进完善,建立专业知识与政治素养、国家民族复兴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以期为实现课程思政目标教学路径的开拓以及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也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文章以通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加工及制品工艺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门课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并基于课程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为"粮油加工及制品工艺学"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同时也为高校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断改进高校的思政工作是一项长期又重大的政治任务。深入挖掘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下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热点。本文就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以及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挖掘食品类核心专业课中潜在的思政教育依托点和实践点,为实现“学科知识内化+思政元素外显”的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特点,采用学习通的在线辅助功能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初探。通过挖掘各章节中的主要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利用超星学习通课前发送“学习资料+相关知名故事”,课中进行主要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设计,课后进行讨论并统计学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增强食品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9.
The theory of demand and supply implie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or “pric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prices of produc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anufacturing. This relationship was investigated with quarterly prices of softwood stumpage in the US South, and national prices of forest products, from 1977 to 2002. All prices, net of inflation, were found to be nonstationary and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co-integration between prices. Vector autogressive models, augmented by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and multipli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one-to-one permanent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southern sawtimber stumpage price to a permanent change in the national lumber price. There was also a one-third permanent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national paper price to a permanent change in the national pulp price. There was no 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pulpwood prices and national pulp or paper prices. When price transmission was significant, the full adjustment took about 2 years.  相似文献   

20.
Owners, local residents, government, and conservation organisations can express divergent pre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ocal woodlands. The perceptions of these four groups we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three community woodlands in Eastern England, using an ecosystem function framework. In a pilot study, residents were able to allocate a relative importance to woodland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were then related to “regulation”, “habitat”, and “production” or “information” functions. However residents also placed importance on negative services or “dis-ser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woodland ecosystem. Therefore a fifth category of “dis-services” was included in the main survey which included 84 local residents, three woodland owners, thre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six representatives from conservation groups. Each of the four groups placed greatest importance on services associated with habitat (16–39% of the total importance) and information (30–50%) functions suggesting, in this example, mutual interest in the use of woodlands as a habitat or recreational resource. By contrast a potential area of difference was the particularly high importance placed by one owner on dis-services such as fly tipping. In addition the woodland owners placed higher importance (10–20%), than local residents and conservation groups (7–9%), on the productive services of the wood. This suggests a need for communication when production-related operations affect recreation. The ecosystem function framework appears to be a useful approach for highlighting potential tensions and areas of mutual interest in the management of semi-natur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