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樊凡 《经济论坛》2009,(13):38-39
随着近两年大学大规模扩招,一座又一座大学城建设起来。这些位于城市远郊的大学城交通往往不是很便利。上万名大学生汇聚而成的购买力被束缚在远郊,虽然不能影响到整个经济环境,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现象。本文就将从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购物在大学城地发展空间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探索其中的机会和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高教园区即大学城的建设正成为沿海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发展的新事物,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对高等教育发展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大学城运作的必要条件,以指导当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高等教育也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经济社会的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最新发展模式,大学城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文章以山西大学城为例,从宏观上分析了山西大学城的建设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从微观上分析了山西大学城的建设对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蠡湖对岸的“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对无锡的发展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它不仅使无锡高等教育硬件的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个总占地达到11000亩的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对无锡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性的意义。无锡多年来高等学校数量偏少,档次不高,高等教育优势不明显,与无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地位、规模很不相称。在历次“城市综合实力”考察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大学城作为城区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内而外的城市更新的关键路径,也是助推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战略意义出发,结合福州大学城特殊场域的发展属性,明晰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内涵定位。提出了以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治理效力的“三力叠加”,和软硬环境、区域能级“双能加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城建设路径。对高质量发展打造“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福州地区大学城产城融合新模式,培育“创新发展、产教协同”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寻求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内它已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且逐渐盛行。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论述了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并给出了南京大学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建设大学城是促进广东高教事业再腾飞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学城是21世纪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大学城建设是深化广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舞台;大学城建设是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根据省府领导指示,由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华南理工、中大、广工、广东药学、广州大学等参加,进行“广州大学城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完成后,该研究成果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充分肯定。现将部分研究成果选登于下,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  相似文献   

8.
霍宇辉 《经济师》2014,(8):209-211
伴随着山西省大学城的建设,晋中市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文章从晋中市产业结构特点及山西省大学城的建设现状入手,分析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联动关系,探究大学城建设对晋中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并结合晋中市经济发展现状,对大学城建设背景下的晋中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经济》2005,(12):54-55
广州大学城是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依照全新的教育理论规划,广州大学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一次重大机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成超  黄民生 《经济地理》2006,26(3):482-486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大学城建设对对丽江城市发展有四方面意义:大学城建设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丽江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学城建设能够增加丽江市的人文和文化内涵,使旅游名城更加充满文化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提高丽江市民文明素养,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升华城市形象;大学城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并优化丽江城市布局,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的建设现状入手,结合山西省高校新校区的状况,通过分析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探讨大学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山西省高校新校区建设提出发挥集聚效应、搭建合作平台、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卫东 《经济师》2005,(6):258-25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城的兴建便应运而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城对文化的融合、凝聚和催生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大学城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刊》2013,(Z4):75-80
大学城建设狂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掀起了大学城建设热潮。"大学城"最初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特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的波士顿、日本的筑波等。  相似文献   

15.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是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广州大学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一次重大机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城市新区,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人才库,是我省实施可持结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白丽红 《经济师》2014,(5):62-63
大学城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基础建设、消费、旅游、房地产等方面将山西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以及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站在发展的角度分别从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生态规划等各方面对城镇一体化规划与建设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各界与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然而,高等教育投资是有风险的,不论是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还是国家、举办人高等教育投资都跟其他投资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本文首先界定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类,接着主要从个人投资风险和国家、举办人投资风险两方面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具体内容及应对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钒  关伟  王利  杜鹏 《海洋经济》2020,10(6):50-61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完善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内涵,从海洋经济、海洋航运、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科研等角度总结相关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建设经验。结果表明,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已经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海洋中心城市进行案例分析和规划研究,但目前对海洋中心城市尚无准确概念和定义,多为定性的社科类研究,缺乏相关定量指标体系,整体性、综合性、交叉性学术研究较少。未来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应结合国内外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情况,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要开展实证研究,逐步完善海洋中心城市基本概念和指标体系,进而为其他地区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大学城建设作为外生冲击,从集聚经济视角探究了高校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大学城建设为外生冲击的高校集聚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机制检验发现,高校集聚能通过共享效应为所在城市吸引更多的新建企业,促进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包含精英院校和以4年制标准大学为主类型的大学城以及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大学城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政策上,企业应尽量落户于高校集聚的城市;高校应选择进入高校集聚的区域,城市政府则应鼓励高校集聚,并重点引进高水平大学,并将这些高校优先选择在中心城市和已有高校集聚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