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烈  姚丽斌 《经济地理》2000,20(6):9-1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本文着重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思路,认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是兼顾均衡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中间发展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魏后凯 《技术经济》2023,42(1):14-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呈现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空间角度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城乡区域都要富裕,也即全域共富。在新形势下,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作为主基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力度,寻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要按照政策精细化、措施精准化的要求,重构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构建全国统一规范、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总体差距趋于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涌现,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不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对落后地区和问题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热点,继而从三方面分析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指示和精神,即:我党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出新定位;时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作出新判断;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作出新部署.  相似文献   

6.
“一多二并”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之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然而,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见解纷呈。着眼于中国未来20—30年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网状”的多增长极的宏观(全国)空间协调与中观(三大地区)空间梯度并存的初级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剑林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非均衡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文章提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张远军 《经济师》2006,(10):280-280,28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文章在分析“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0.
白国强 《广东经济》2003,(10):33-36
广东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一战略的提出,适应了广东在新的形势和发展阶段上的需要,反映了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广东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广东必须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增强全省经济的实力;在加入WTO后面对复杂形势的情况下,广东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来整合全省资源的配置,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增强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无疑是一种合乎时势的理性选择。这有利于广东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广东各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也有利于广东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广东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对广东区域经济差距和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而论述了广东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各省相似的区域创新体系忽视了本土特色,需要围绕本地科技需求突破传统范式。竞争优势的获得可以选择突破性创新模式,包括以价值创新为基石的超越战略模式和以区域特色为基础的对比战略模式,从产业、全局、组织、需求、顺序、执行几个层面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研究派生了区位品牌或地域品牌发展的研究,本文正是从地域品牌研究的视角,切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及新疆地域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特点,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提出了由农产品原产地标志申请、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变革、农业科技和公共品牌投入组成的建设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碳转移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共同提升,因而碳转移规制设计必须有利于能源结构转型和区域协同治理。区域碳转移规制模式基本架构应为:出台全国性的污染税替代目前运行不佳的污染收费制;设定汽车燃油标准并鼓励企业积极研发低碳技术;以区域差异化碳税模式为主体制度,辅以污染权许可跨区域交易制度,以有偿竞争竞拍等方式发放有期许可证,并对各区域内部诸多类型企业经营主体均持开放原则。同时,应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低碳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协同效率,改善能源供需结构,构建区域碳排放收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从资源集成、价值导向和生态考量3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模型;并从形成资源节约的区域创新文化、合理引导区域创新资源的流向、将生态标准嵌入区域创新政策、鼓励联盟合作式协同创新模式、打造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方面探讨了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市场分割条件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模型与规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市场分割条件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竞争模型,本文对全国性国有企业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解释。全国性国有企业在参与区域竞争的过程中,具备一种区域整合的功能:它面向全体市场的决策与分别面向各区域市场的决策等价,全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目标也可以分解为各区域社会剩余最大化的子目标之和,在其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将迫使地方企业改进成本或者退出市场,而只有当地方企业有足够高的效率的时候,全国性国有企业才会选择退出策略。国有企业事实上可以作为一种内部规制工具对市场分割的负面效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在明确规制规则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动态调整企业目标函数以实现整体市场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把西部地区作为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取得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同时刺激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功经验。这证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增长策略。当前,为抵御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国家宜把中部地区作为这轮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以收到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营造区域热点、刺激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效果。 ?  相似文献   

17.
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以往关于中国省级地区发展不均的研究中 ,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在省级地区经济增长回归模型中引入地区虚拟变量的重要性。其中有为数不多但颇有影响的研究认为国家给予地方的优惠政策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 ,我们用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 (其地理位置 )和优惠政策指数取代以往研究中的地区虚拟变量。我们发现地理和政策要素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各占 3个百分点 )。不过 ,相对政策要素而言 ,地理要素比政策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长得多的滞后效应。政策指数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最高 ,而在中部和西北部省份则最低。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促进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取消限制的松绑政策 ,使得沿海地区向东亚邻国及其它竞争对手靠拢。研究结果显示 ,省际收入差距变动的条件收敛较弱(统计上不显著 ) ,这反映了现行体制通过对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限制和对Stolper Samuelson机制的限制 ,阻碍了省际收入差距的收敛过程。例如 ,传统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国家垄断银行系统对国有企业的信贷倾斜 ,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地区间贸易壁垒。显然 ,这些规章制度必须逐步取消。开发西部地区的有效战略必须包括实际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制度资本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17日,欧盟各成员国终于就《2007-2013年财政规划》达成一致,从而为欧盟《2007-2013年财政框架》的正式出台以及2006年以后的年度预算的制定铺平了道路,为其应对内外挑战,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继续前行提供了保证,同时透露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信息,对其进行深入解剖有助于我们预测把握2007-2013年欧盟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战略分解实施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企业战略有效实施,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战略分解实施方法。战略管理流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分解、战略执行、战略评估、战略调整五个环节。较有影响的战略目标分解方法有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和战略地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战略分解实施的战略计分卡法,配合各种方法优点,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分解方法,为促进企业战略有效落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上全面透彻分析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运用组织智力资本理论将区域智力资本划分为三个要素(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和区域结构资本),并分别从三个方面逯一分析研究了它们各自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诠释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通过研究认为,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区域关系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结构资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因果、共同进化的“互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