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采用了微观的城镇居民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职业流动的特征进行了考查,研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收入水平等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与职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不同性别之间的职业流动并无显著差异,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性越强,未婚者的流动性低于已婚者,劳动者的流动性与收入水平成反比,而职业流动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而农村社区居民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方法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居民年龄,从事职业,居民对农业生态旅游认知情况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之间呈显著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态度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农业生态旅游能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居民所从事职业是否与农业有关及农业生态旅游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首文  魏东平 《经济地理》2012,32(10):170-176
为有计划性、引导性的倡导使用者付费的理念,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全国12个省12个旅游景区的中国游客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分析游客对教育服务项目的支付意愿。基于2 800份有效问卷数据,获得了受访者支付意愿的分布形态和规律,构建了游客支付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模型。结果显示:49.40%的游客愿意支付教育服务费用,平均支付额度为28.6元;游客的年龄、婚姻状态、学历、职业、收入与其教育服务支付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旅游地游客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游客的支付意愿,而性别与其支付意愿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游客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对支付方式的影响较大,64.1%的游客想通过门票支付,27.5%的游客想通过小费支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公众对于收入差距日益敏感的今天,合理的收入分配,不仅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国资委关于央企领导人员不得"自定薪酬、奖励、津贴、补贴和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等"规定,再次引来热议。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7.
论文基于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生态系统,在测度指标中,强调了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对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研究方法,两者以递进式结构衔接,以昆明市东川区为案例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环保意识、乡村旅游参与度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较显著。(2)游客满意度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3)景点丰富度、乡村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村民收入的比重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尤为显著。据此,从带动作用、培训力度、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案例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援疆政策的全面实施给新疆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关于援疆政策满意度的研究是援疆政策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新疆15个地州的配额调查数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新疆居民对援疆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民族、年龄、职业、收入改善、政府服务意识对援疆政策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从南北疆结构上看,居民个体属性、民生改善和政府工作方面的变量对援疆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周兴  张鹏 《经济学(季刊)》2015,14(1):351-372
本文通过对中国城乡家庭代际间的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镇家庭子女的职业随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向父辈职业"回归"的趋势,而农村家庭中父代从事非农职业有助于子女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2)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代际间职业的向上流动,但其父辈的社会经济特征也对代际间的职业传承和流动有显著的影响。(3)代际之间职业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代际间的收入流动,代际职业传承对高收入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0.
王兆峰  向秋霜 《经济地理》2020,40(5):220-229
居民对景观文化价值补偿的认知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构建居民景观文化价值补偿认知结构方程模型,以湖南省西部的芙蓉镇和边城镇两个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镇为案例地,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居民的景观价值感知中存在地方依赖和认同,它们是文化补偿认知的重要驱动因素;②居民文化补偿意识的形成需要文化补偿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支撑;③不同年龄、职业、月收入和居住地子群体居民文化补偿认知存在差异,但月收入和居住地群组中存在文化补偿认知差异不显著的子群。研究结论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也有利于文化补偿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已经成为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中的基本制度。在STS的视域下,公众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将更加情景化和与境化。这主要表现在:"公众"的角色呈现出多样化;"参与"是"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为公众提供了接触"科学"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即"阶梯-行动者"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本文分别从能源安全政策、产业、财税政策、公共参与政策、人才政策以及消费政策五方面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能够部分或全部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体现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等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更好地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理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和范畴,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与政策开展研究和探讨。对森林生态补偿的历程进行回顾,探讨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行初步核算,得出补偿标准的范围,以期为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提出今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水平是保障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分解为"思想认知"和"行为认知"两个维度,以全面反映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水平。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思想认知率"和"行为认知率"。研究发现,公众对循环经济的"思想认知率"较低,平均值为57.24%,而"行为认知率"较高,平均值为72.27%。探讨了"思想认知率"低于"行为认知率"的原因,并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提高公众循环经济认知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缺失,造成旅游飞地、旅游孤岛、新殖民主义等旅游非持续发展现象。无论是从旅游活动系统、旅游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角度分析,还是从旅游活动实践的角度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势在必行。通过经济、政治、环境、文化、心理等多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形式,实现社区旅游一体化,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明确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长沙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长沙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及其他省市乃至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探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及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农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现阶段农村公众参与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participation in farmer groups on dairy farmers’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in New Zealand. A spatial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is used to consider the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farmers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farmer group participation and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decisions of farmer group participation are affected by their neighbors’ choices, and participation in farmer group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farmers’ voluntary uptak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verall,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armer group participation on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highlights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among farmers, which emerges as important to the formulation of sustainable farming policy.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ndogenous determination of public budget allocation across hierarchical education stages. In less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top class has dominant political power to implement its most preferred polic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xclusive participation and large schooling expenditure at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expense of basic education. In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budget allocation is more balanced; under certain parameters, it leads to expanded particip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odel offers an explanation to the observed cross-country policy difference and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严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并借鉴温哥华、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以及新加坡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归纳了新时代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与其相关的经济转型、以人为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融合、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开发用地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