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的地理环境为农业在这里发生准备了很好的条件。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的农业文化面貌:(1)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河东地区的分布及其所揭示的这一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农业植被状况。(2)新石器考古在这一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生产工具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水平。(3)这一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标本所反映的这一地区当时的种植结构。(4)这一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家畜家禽骨骼及有关动物标本所反映的这一地区当时的畜牧业结构。最后,作者根据民族志资料和河东地区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数量,对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的人口及粮食产量与耕地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
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麦类作物起源于西部地区,江南本无麦。今天,麦类作物在江南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传入和推广始于六朝时期。通过对六朝时期江南麦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永嘉丧乱后,由于大批北人南下,麦作业在江南兴起。除民间的传播以外,政府为解决粮荒也常下诏督麦,促进麦作的推广。2.麦作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建康周围和京口、晋陵之间以及会稽、永嘉一带,这与北人的聚集有关。3.由于当时尚未解决水田旱作的技术问题,麦作在江南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稻麦轮作复种的耕作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作通讯》2009,(7):43-43
(一)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农史》2002,21(3):18-23
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 ,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 ,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 ,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达地区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对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高庆忠,成庆炎(一)当前,对我国的粮食问题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客观、清醒和一致的认识: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不可能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自然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东汉末至西晋初、西晋平吴至刘宋元嘉末、刘宋元嘉末至陈末三个阶段考察了六朝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状况,认为在战争的破坏与建设的双重作用下,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是时断时续地不稳定地发展着的;(二)屯田是江淮地区开发的主要方式;(三)农业生产发展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内蒙古自治区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水平看,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地区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与先进省区相比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在整体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业进入市场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突出。一、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我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小规模、分…  相似文献   

9.
"广西"就是广南西路的简称。两宋时期的广西地区大致包括今广西全部地区以及黔南、滇东南、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宋代以前,广西一带尚属没有得到全面开发的落后地区,地广人稀。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广西地区。他们中有避难的人群、寻求发展的射耕人、被流放的贬官和军事移民等。移民使广西的人口大量的增加,同时也使广西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几个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卢文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经济比较发达。东部各省(市)也不一样,大体上京、津、沪三市和粤、闽、浙、苏、鲁、辽6省较发达。而在各省内部都有一大片经济不发达区...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农户金融需求状况与供给机制研究"课题组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山市和从化市)、广东东西翼沿海地区(湛江市)和粤北山区(英德市)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通过对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作者希望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户的借贷行为规律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以揭示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户借贷的限制性因素,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其我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其我国的选择冯海发(一)反哺农业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发展现象,这个现象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也相继对农业采取了反哺政策。目前的一个基本发展事实是:...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我国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分布着一些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习惯地称它为经济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生产,在我国整个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趋向和道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耒”的演变与“犁”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亚中 《中国农史》1997,16(1):95-101
本文依据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及古文献资料,对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具耒和犁的形制、使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作了重新考察。认为:最远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直尖耒,继而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双齿耒、斜尖曲柄耒(句疵耒)。犁不仅是从耒演变而来,更具体地说应是从斜尖耒(句疵耒)进化而来。犁耕先于牛耕而出现,时间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金石并用时代。秦汉以后,双齿耒  相似文献   

15.
江南地区的史前农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史前农业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经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无论在作物培植,还是在农具使用、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诸方面均具特色的史前稻作农业。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地区的史前农业最早发端于太湖水网地区和宁绍地区,大体经历了河姆渡—罗家角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完成了“新石器革命”,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稻作农业发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区域农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中国“七五”到“十五”期间区域农地的生产效率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和BC2模型。研究结果:(1)传统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地综合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较高,农业生产具有优势。(2)规模收益值的计算结果显示,东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投入结构存在着问题,西部地区投入不足。(3)从时间序列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在“十五”期间各地区的农地生产效率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国灿 《中国农史》1999,18(1):86-92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火耕水耨”的起源、性质、内容及其在六朝以前江南稻作农业区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新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而非“刀耕火种”,它把对火与水的利用同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结合于一体,其包含的耕作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并不始终具有原始落后的性质。就六朝以前的江南水稻种植业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大耕水耨’的外在形式下,其内在耕作技术不仅先秦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两汉时仍在继续发展,与同期北方的农业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8.
马强 《中国农史》1999,18(2):29-37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至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旧中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9.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变革时期。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农民轻视耕地经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养猪农户减少;少积或不积自然肥料等等。据此,不少同志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在萎缩,而且是因为乡镇工业发展过头而引起的。我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出现上述问题是事实,但更应当看到,自给自足、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的萎缩,商品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的产生,正是我国当前新、旧体制的转换在广大农村所包含的一个基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就地区发展问题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制约着国家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即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背景下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 ,内容十分广泛。本文仅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中的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1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生产比重大 ;农民收入偏低 ,贫困人口比例大表 1西部十省区和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构成单位 :亿元 (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