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研究方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农地保护政策存在不足。美国农地保护的启示:(1)农地保护目标应包括保证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数量、质量、生态的综合保护;(2)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保护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地的保护和保持;(3)完善法规调控体系,改革政府参与方式,减少土地套利,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根据地区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实行差异化方法。研究结论:美国农地保护目标、管理体系及具体方法等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阐述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为当前中国正在探索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从而得出对中国农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启示。研究结果: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统筹考虑农户、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了保障农民权益和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补偿机制。研究结论:可借鉴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转变补偿理念,健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专业化、动态化与梯度化,完善补偿法规,为完善可持续发展农地农村经济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地区农户对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意愿,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农户调查、计量模型分析。研究结果:农户对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意愿相对较低,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对补偿标准的要求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在影响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的诸因素中,地区差异、农户受教育水平及农户对征地的意愿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为推进和落实农户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国正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0):117-124
研究目的:明晰农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当前全国各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方法: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2)农地权益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越发达,农地权益保障越完善;(3)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起着促进作用,但却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农地权益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权益的不充分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负面影响,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 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 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 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 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 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 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 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 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等级、稳定耕地布局、严格耕地占补。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稳定经营权促进农户保护性实践的效应和路径,为破解“流转地保护困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南方稻区农户采纳绿肥稻作系统为耕地保护实践案例,从农地流转周期和流转合同类型两个维度建立经营权稳定性测度指标,估计稳定经营权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结果:(1)延长农地流转周期能有效促进农户采纳绿肥轮作系统,流转周期每增加1年,农户采纳概率提高3.3%;(2)与口头协议相比,书面合同对农户行为具有更大促进作用,若将口头协议转变为书面合同,农户采纳率将提高32.9%;(3)农地流转周期与流转合同类型在影响农户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4)经营权稳定性对不同特征农户的影响存在一定分化,其更有利于激励具备较高文化水平、拥有稻田作业机械和具有高认知能力的农户实施采纳行为;(5)延长农地流转周期和签订书面合同主要通过提升农户可持续收益期望来促进其采纳行为。研究结论:建议延长农地流转周期和签订正式书面合同以稳定流转地经营权,以宣传教育改变农户短视行为从而提升承租户可持续收益期望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不同特征群体行为响应的分化以探索差异化的流转地保护之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9.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上述研究结果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通过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匹配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地流转;(3)基于自然地理、生产定位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区域、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有效激活农地流转,应稳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根据区域差异进行精准施策,同时重视提升经营收益、防控风险和技术进步在实现规模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的管制体系,构建综合“同质等效—流补平衡”的管制框架,为科学制定农用地用途管制规则、合理确定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要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应以一般耕地和可恢复非耕农用地为对象,综合“同质等效”与“流补平衡”的管制要求,实现耕地长期稳定利用的目标;(2)以“同质等效”和“流补平衡”为管制评价依据和分区划定原则,可为落实区域耕地“进出平衡”提供方法支撑;(3)宜兴市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可划分为备选补入区(2 848.07 hm2)、备选流出区(2 847.70 hm2)、重点保护区(3 063.06 hm2)和特色发展区(16 286.94 hm2)4种类型,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管制后宜兴市耕地耕作适宜性均值可由0.60提升至0.64。研究结论: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规则有助于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并且实现耕地的量质并提、格局优化和功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基础上,对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技术路线和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步骤。同时,根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补偿步骤,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了构建完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改善目前耕地数量和质量分割计算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从意愿角度揭示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利用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地保护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构建重在保障农户权益的经济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必须从补偿区域、补偿对象、补偿运作、补偿来源等方面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耕地保护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探讨中国耕地保护决策的演进历程及产权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文章基于渐进决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与系统分析法识别耕地保护决策变迁模式并分析路径依赖特征。结果 农地产权的排他性与激励性逐渐强化,有限性相对减弱,为保护耕地营造了安全稳定的产权环境;中国耕地保护经历了体系形成、逐步完善、趋向成熟的阶段,遵循渐进决策模式,在平稳过渡中不断优化;耕地保护渐进决策深受产权阶段性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市场管理与农户行为路径。在制度上表现为冲突、迁移、协同的效应演变,在市场上表现为滞后、服务与激励的特征变化,农户行为则反映了群体效应、外部效应、预期效应的变化。结论 随着产权变迁,产权效应耦合变化推动耕地保护决策发展。未来应优化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健全农地市场的公共服务管理、合理实现耕地生态产品的价值,以促进耕地保护决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耕地保护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1996~2012年芜湖市数据为基础,运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3个主要指标,分析芜湖市1996~2012年城市化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寻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预测未来短期内耕地数量变化趋势,从而有针对地提出耕地保护的有效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芜湖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变化显著,且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皆存在密切关系。为避免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芜湖市应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质量管护等方式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本文以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为基础,研究耕地的稳定性,为耕地保护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大兴区2006年现状耕地为研究对象,从地块尺度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稳定性评价,并对耕地的稳定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分区、分级保护。研究结果:(1)从地块尺度出发,从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入手,把大兴区耕地的稳定性划分为4个级别。(2)大兴区耕地不稳定与较不稳定地块之和为1861个,占总数的36.33%;较稳定的斑块数为1703个,占总数的33.25%;稳定斑块数量为1558个,占总斑块的30.42%。(3)大兴区耕地稳定性空间分布特征为不稳定的耕地地块主要分布在大兴区北部发达地区;较不稳定的耕地地块,沿各主要道路呈明显的带状分布。(4)基于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将大兴区耕地分级保护,宏观微观相结合,统筹考虑保护区和地块特点,有利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人均耕地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且近年来耕地流失的趋势还在加快,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毁地等几个方面.近7年来,湖南各地市表现出不同的耕地变化特征: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及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地区,耕地变化率反而小;而相对落后的山区,耕地变化率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湖南省耕地减少的三大驱动因素,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耕地有关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等是当前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效率理论(以效率分配农地非农化指标理论)存在的问题,研究地区间耕地保护协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及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指标的分配不应该仅根据效率差异决定,而应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1)如果在地区间实行非农化指标转移,补偿机制是否建立依赖于两地区资金对土地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2)以用地效率来指导非农化指标分配的思路能够提高两地区总体的产出水平,但两地区之间公平会受到损害;(3)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等类似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理,为未来丰富相关研究以及针对性地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结果](1)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子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经济状况、区位条件等社会经济因子在短期内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大,国家政策是特殊的社会经济因子。(2)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分别通过改变土地生产潜力、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平衡来驱动耕地数量变化,社会经济因子中的政策因子通过强化或减弱土地某项功能对耕地变化产生影响。(3)自然因子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在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依次增强,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作用依次减弱,政策因子是所有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4)快速城镇化地区、粮食主产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数量变化分别主要受到建设占用、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压力、自然条件限制及退耕还林驱动。[结论]探究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和驱动机理是提高耕地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应当向全面分析耕地变化内涵,定量研究政策因子,衔接耕地保护对策制定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