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一手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职业流动与职业上升的机制。实证结果显示,近三年职业流动频次对农民工职业上升有倒"U"型影响,适当的职业流动能增加农民工向更高地位职业流动的机会,当近三年流动次数超过6次时,职业上升的概率降低。另外,工作经验对农民工职业上升产生了倒"U"型影响,适当年限的工作经验能够提高农民工职业上升的概率。亲友介绍工作对于农民工实现职业上升有显著正向影响。男性比女性发生职业流动的概率高,实现职业上升的可能性更大。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实现职业向上流动有阻碍作用,而配偶随迁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流动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全国18个省份随机抽样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一手数据,对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对职业流动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的不同维度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3.
吕炜  杨沫 《财经问题研究》2016,(10):101-109
本文基于职业流动和职业内工资同化的双重视角动态研究了迁移时间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利用CHIPS2007城镇住户和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扩展的明瑟方程进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从职业间来看,农民工无法通过延长迁移时间来实现从低收入职业向高收入职业的流动;从职业内来看,在高收入职业内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存在显著的工资差距,在低收入职业内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存在显著的初始工资差距且无法通过延长迁移时间实现工资同化。培训和社会关系对职业流动没有影响,但能显著加快职业内工资同化速度。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95%的农民工从事低收入职业且其职业固化现象严重,因而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融入城镇地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1年安徽三市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的调查资料,考察了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和返乡以后的梯次流动。农民工不仅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的梯次流动,在返乡以后也会实现职业的梯次流动。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和流动经历对农民工返乡前的职业梯次流动有显著影响,农民工的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家庭条件和政策支持力度都会对农民工返乡后实现职业梯次流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研究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地理梯次流动和职业梯次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地理梯次流动会弱化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而职业梯次流动会显著促进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广州、深圳和东莞三个珠三角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工作环境、收入、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出发衡量农民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根据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区分两种就业流动形式——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分析就业流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流动是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都对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要推进"人的城镇化",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满意度,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流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职业阶层结构的开放对于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意义,代际和代内社会职业阶层流动表明,女性的总流动率和上升流动率均低于男性,女性更多地受到父代尤其是母亲职业地位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容易通过自身努力从较低的社会职业阶层跻身到职业地位的上层。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尽管社会流动率在增加,但是女性与男性的社会地位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家传统上使用流动表考察职业流动状况。运用人口学方法提出一种新的职业流动水平的测量指标,即总和流动率。利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总和流动率的计算,近40年来我国城市的职业流动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按照2002年的职业流动率水平,我国城市地区人们一生将从事三份工作或职业。同时,职业流动率的社会经济差异非常明显,较高的职业流动率发生在男性、未婚、少数民族、初中受教育程度、党员和流动人口群体中。对职业流动率测量作了新探索,提出的总和流动率概念简洁、计算方便,并具有标准化指标性质,故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立足与发展的基础,城市融入则是其实现个体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关键。该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测量,以上海847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二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就业能力因素对于这一群体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整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融入和市民意愿融入影响显著,就业能力微观因素对于身份和社会地位融入影响显著,宏观维度因素显著影响身份融入。此外,居住时间显著影响城市感情和市民意愿融入,性别影响身份融入,年龄因素影响社会地位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