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文伟 《中国外资》2009,(16):24-26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是以追逐短期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多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把中国作为它们新的投机套利目标,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经济之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泡沫产生,对我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将对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市场中国际游资的规模进行估计。第三部分将运用Granger因果检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是以追逐短期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多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把中国作为它们新的投机套利目标,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经济之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泡沫产生,对我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将对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市场中国际游资的规模进行估计.第三部分将运用Granger因果检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冲击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海南金融》2004,(7):34-36
当前,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房地产、期货、股票市场进行投机套利的迹象较为明显。应高度关注国际游资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潜在冲击,加强对国际游资的调控与监管,既有效利用外资,又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但是人民币并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不断走强,人民币被人为低估,国际游资也因此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探讨国际游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分析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原因及主要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和升值趋势,引起了以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的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正是从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地产市场背景谈起,详细分析了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冲击,并提出了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但是人民币并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不断走强,人民币被人为低估,国际游资也因此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探讨国际游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分析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原因及主要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期关注国际游资:在中美之间博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已形成对美国和中国经济的过分依赖,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出入于中美之间的国际游资。另据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由于美元的贬值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多数全球性的机构投资者逃离美元资产,投资于新兴市场,其中有上千亿美元的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2004年一些新兴市场的强劲表现与这些国际资金的进入不无关系。进入2005年,情况似乎有了变化。香港作为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其股市的变…  相似文献   

8.
国际游资流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经济率先反弹的国家,可能会受到国际游资的追捧,如果不加以防范,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游资流入可能对宏观经济的造成影响,提出了针对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胡昌丽  卢凯 《时代金融》2009,(4X):10-12
对国际游资进行管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国际游资大量进入一国市场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对该国构成威胁,适当的控制国际游资进出可以防止高涨的金融市场因外资的突然撤离而崩盘,进而对经济起到保护作用。在我国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国际游资的被动式监管策略和主动式监管策略将会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0.
对国际游资进行管制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国际游资大量进入一国市场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对该国构成威胁,适当的控制国际游资进出可以防止高涨的金融市场因外资的突然撤离而崩盘,进而对经济起到保护作用。在我国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国际游资的被动式监管策略和主动式监管策略将会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对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以及存在的利差,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经济学界对国际游资的问题争论颇多。本文就国际游资的冲击机制这一方面总结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试给出了一点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预期升值驱动下,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结合Auto-Regressive模型、PLS回归和GM(1,1)模型对2005~2009年的我国国际游资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际游资主要是通过贸易顺差流入我国的,FDI中隐藏的国际游资相对要少很多。测算至2009年底,我国的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3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国际游资会根据资本流入国经济基本面情况进入不同的台阶,国际游资流动存在"台阶"现象,在每一台阶,国际游资的动机是不同的或多重的,国际游资持有人存在"权重调整式多重动态心理账户",基于避险、套利和投机构建的三重模型可以较全面地解释国际游资流动及其动机.  相似文献   

14.
赵然  苏治 《金融研究》2012,(6):95-109
国际游资跨境频繁转移冲击经济稳定性问题是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国际游资加速流人中国。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游资流人中国的趋势出现拐点。是什么决定了国际游资的跨境流动呢?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国际游资流入的影响真的如很多人预测的那样显著吗?论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流入我国的游资规模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外利差及国内资产价格之间内生关系的四重套利模型,并利用边限协整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利差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内均与国际游资流入有显著的关联性,且房地产市场对国际游资流入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股票市场仅在短期内与国际游资流入存在瞬时关联性,长期关联性不显著;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国际游资流入之间无论是在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快速升值阶段,还是量化宽松政策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劲阶段,在长期还是短期内均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游资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通过股市、房市、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利差赚取高额回报。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中国股市下跌,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甚至下降,国际游资"做空"中国的呼声甚高。笔者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国际游资外逃的可能性较小,大举进入的可能性很高。鉴于国际游资的巨大危害,尽管监管游资的成本很高,仍要严密监控游资动向,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2年12月的数据,运用MSIH(2)-VAR(2)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国际游资流入规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利用非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在不同区制下各影响因素对国际游资流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世界经济形势相对稳定时期,国际游资的流入对我国房价和股价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经济形势动荡时期,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并非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趋势转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国际游资持有者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动机和风险收益状况对所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或组合,从而导致国际游资的跨国流动。在进入目标国后,国际游资会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和若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巨额国际游资一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许多国家深受其害。时至今日,人们想起由于国际游资的无序流动而引发并推波助澜的三大金额危机 (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 )仍然心惊胆颤。我国由于实行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市场尚未开放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国际游资的直接冲击,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周边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可以说近几年来的内需不足、企业效益下降、失业人员增加等问题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随着…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空前高涨。国际游资与汇率相互影响联系密切,本文从汇率变动、预期及汇率制度分析二者关系。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影响日益不可小觑,需要进一步监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正>国际游资持有者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动机和风险收益状况对所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或组合,从而导致国际游资的跨国流动。在进入目标国后,国际游资会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和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