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更新观念,加快调整步伐,创新转型模式,积极争取政策,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拓展M-O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和匹配质量对企业加成率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人力资本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低质量耦合锁定趋势;“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系统协调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中间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耦合度产生的加成率效应主要通过“工资渠道”,而协调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随着城市人力资本匹配质量提高,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协调投入会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匹配与行业技能密集度相协调、与行业技术水平相匹配、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相结合、与企业自主升级行为区间互补,能让企业破除人力资本低质量耦合锁定而提高加成率。本文的结论对发挥人力资本质量外溢和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继东部经济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本文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逐步发展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道路。 对于资源型城市,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由智慧城市所衍生出的智慧产业带动了经济的绿色发展,这也呼应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 但由于受限于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资源型城市不得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转型优化来谋求未来的发展之路,而智慧城市正为其指明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中央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设立财政转移支付。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评估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了被中央列入转移支付的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当地的对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北方城市和小城市来的产业升级来说有着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7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提升城市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高等教育水平一般的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效应更加显著;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具有显著创新效应,但在东部和中部城市提升创新效率的边际效应相对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创新效应主要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技术环境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城市宜居宜业水平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这对进一步拓展城镇化与创新关系研究、完善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测算共同富裕指数,并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积极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生产率、促进技术创新以及推动劳动力就业转移,促进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其他规模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Ⅱ类大城市中更明显。据此,应持续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缩小产业结构偏差;注重资源要素与优化产业结构相匹配,推动产品与产业创新;因地制宜,促进科学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山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东部经济先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中部崛起"是我国又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身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应该抓住这一大好契机,改进经济布局,加速产业的转型。从山西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瓶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刚  梁立群 《商业研究》2007,(6):198-20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选择有效的融资模式提供金融支持,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必须分析东北地区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投融资的基本特点,从而了解产业投资基金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使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东北振兴政策落地,东北地区要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着力于企业转型,放宽民资准入,助推国企改革发展混合经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深刻把握当前产业结构特征,有助于产业政策效果评价和产业政策制定,有益于产业结构导致的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问题的破解。依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四项特征和合理化所包含四项内容,从多个维度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系统测度,结果显示:在东北振兴政策背景下,三省产业结构高度和合理程度得到提高,但主要产业仍是资源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应优化东北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的关键,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引进,可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和作用的环境,消除人力资本流动障碍,完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世界许多国家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我国资源型城市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照搬前苏联的"一矿一城"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大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应采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金,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等措施,切实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内生国际贸易与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通过采用外生的地理因素,本文捕捉到了内生国际贸易变量,并计算了各省贸易变量的工具变量。面板2SLS和IV-GMM估计的结果显示控制住其他变量,贸易并没有显著性促进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贸易结构,有利于促进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境荫 《商业研究》2006,(3):196-199
东北地区的经济重振需要资金的注入,但引资困难使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重组不能如期进行。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区位优势在吸引外资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成为重要因素。要克服资金缺口和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活力城市带,产业集聚策略应摆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特征基础上,选取1983-2007年外商投资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越多,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注重外资引进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承接环境,实现利用外资产业政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双缺口模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引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春玲 《商业研究》2006,56(10):198-200
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双缺口模型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引进外资不应单纯局限于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层次上,而应转向以弥补其他缺口为主。东北地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快速升级。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资源型城市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找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症下药,制定对策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现其健康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李蕊 《全球化》2020,(3):91-101,134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已经步入成长期,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走出去”步伐日益稳健,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呈现出政府加强产业引导及监管、数字技术支撑结构升级、生活方式改变催生新的需求、媒体融合发展迈向更深层次的态势。“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还需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构建数字版权保护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国际化进程、吸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