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本文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三个维度衡量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产业聚集三个层面定量评价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周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会对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提高了服务业聚集水平,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效能和吸引劳动力流入两大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为此,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在莱茵河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着水资源缺乏、航运运力低、区域创新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针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提出支持城市群进行创新、建立新流域监管协调新机制、发挥企业和公众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11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首先,通过熵权法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得分排名,其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排名,两种方法结果相互验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呈现发展“领头羊”趋势,中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西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最后,针对不同省市自身发展状况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经济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为研究视角,从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6年长江经带11省(市)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所得数据从空间尺度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在-0.4~0.37之间。其中,上海最优,四川最差,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从下游地区到中游地区再到上游地区呈逐渐递减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Moran's 指数显著为正并呈现空间正相关特征。因此,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必须发挥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下游地区和中、上游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构建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绿色承接产业转型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汤鹏飞 《时代经贸》2007,5(11X):82-83
长江经济带在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上具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集群发展中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集群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唯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以及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发展与数字金融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在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汤鹏飞 《时代经贸》2007,5(11):82-83
长江经济带在自然地理条件扣区域经济上具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不过其产业集群发展中却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集群等诸多问题.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与区域合作,唯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战略转移,以及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是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不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因素会高估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2)研究时间段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时间演进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内差异扩大。(3)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解释力较强,外商投资强度和环境规制解释力相对较弱。不同因子两两交互作用时均高于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文章的政策启示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策略,要加快上中下游交流合作,着力破解化工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施严格环境规制的同时,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优化作为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代表区域,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切换、经济增速换档进程密切相关。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论文从保障支撑、绿色生态、品质品牌、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6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呈现出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维度表现看,除了江苏在六大维度上发展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在各维度上的测度结果呈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再次验证了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均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基于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回归方法与门限效应分析方法,考察市场化调节作用下区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两化”发展,在引入市场化的调节作用后这种推动力变强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调节作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还表现出门限效应。在分区域分析中,这种调节作用在上游以及中游城市相对较强,在下游城市则相对较弱。最后提出,应注重区域发展异质性,构建最优市场环境,发挥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剖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11—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测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的效应,并对各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协同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倒U型递增影响效应,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相较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水平可分为双高型、双低型、数字产业化加强型、产业数字化加强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国家发展第一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途径之一,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全产业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利用多种空间矩阵分析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具有阶段性特征;(2)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从溢出效应来看,多样化集聚对经济水平相近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加快发展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多样化集聚对相邻区域创新效率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booming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a booster for Chin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the digital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come obvious. Based on a grey relational entropy model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our empirical study reveals that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varies over time. Since 2013,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an engine for China’s continuou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y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we find that the former has a foundational leading role in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the latter has a stronger impact. Therefore,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being able to lead the futur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ina should rapid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implement strategic spatial layou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while concurrently 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This will enable China’s economy to achieve higher-quality,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secure develop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will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阶段,探讨在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制造业的作用是否降低的问题。首先以广州为例,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地位,并考察两个行业的增长质量;其次,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个阶段制造业的作用;再次,研究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往往表现出内生的经济脆弱性。研究发现,并不能得出服务业已经成为广州这样特大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的结论,服务业份额的增加主要是制造业增长放慢的结果,在中国工业化向技术集约化演进的过程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应承担起技术升级和创新的职能并带动全国各层次区域工业化整体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武兴伟  包明齐 《技术经济》2020,39(11):60-69
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的产业增长方式将经历从资源和资本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过程。以创新为驱动力,延长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已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2-2017年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城市产业转型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驱动能显著提升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并且城市的创新驱动水平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出现能有效加强城市创新驱动对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替换指标、邻接关系矩阵替换、分组检验等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保持稳健。  相似文献   

18.
As traditional drivers fade, cultivating new drivers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digital economy plays a strategic role in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using data as a new key production factor and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driving impetus change, efficiency change and quality change to increas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mechanism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to cultivate new driver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through four dimensions, namely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drivers calls for the following efforts: speeding up digit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riving force change, efficiency change, and quality change;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pushing advanced industrial basic capabilities; using industri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advan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re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