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内的产业格局与储蓄消费的失衡决定了全球的分工格局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失衡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反过来也会影响全球失衡的调整,其最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使得国别经济关系关注的焦点从财富增长转向了利益调整中的财富分配。在这一背景下,从短期来看,防止经济衰退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在长期,我们更重要的是防范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利益调整所造成的中国长期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3.
消费需求不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消费环境不理想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张的重要因素。认真分析这类因素,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消费需求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政策环境消费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发展趋势所制定的对居民消费起引导、调控作用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它包括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居民消费的政策等。居民的消费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正确引导,发达国家基于其“过剩经济”的现实状况,普遍都十分重视对消费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本文根据消费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收入分配与总需求关系的认识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建立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国消费不振的理论框架 ,并较好地说明了其它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消费特征。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敏 《经济问题》2012,(7):27-31
投资消费失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之间的不合理分配是导致我国投资消费失衡的根本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对投资消费失衡影响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表明,对投资率、消费率最有影响的是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影响最小的是住户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对扩大居民消费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萍 《经济论坛》2004,(8):13-15
当前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消费不振,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开征利息税、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措施,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本文运用多种消费函数理论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从收入分配、心理预期、产业结构、消费政策等各方面给出我国居民消费不振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失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低迷,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开始凸现,而最为显著的则是由于收入分配失衡引发的居民消费不振,这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也给刺激内需政策带来了极大的隐忧。本文认为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曹倩 《时代经贸》2011,(10):30-31
本文将通过对甘肃省城镇消费总量以及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从收入分配总量及公平程度(基尼系数)等方面,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说明收入分配对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解释甘肃省当前的消费不振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乾  孙诚 《经济与管理》2012,(2):16-18,23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增强汇率弹性和本外币政策的相互协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通过对甘肃省城镇消费总量以及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从收入分配总量及公平程度(基尼系数)等方面,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说明收入分配对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解释甘肃省当前的消费不振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失衡的“连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高效率,低公平运行状态。这是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将引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后果。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内,初次分配的高效率是一种以低公平为代价所取得的畸形效率,而初次分配低公平是效率提高的制约瓶颈;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外,初次分配失衡导致再分配公平调节乏力,再分配不能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低公平问题,从而使得社会整体的公平程度很低;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消费断层和内需不足,并使社会发展面临和谐危机和许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国内总需求结构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国民资金流量表核算资料,对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国内总需求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并研究了这种失衡的制度性背景。改善这种失衡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公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宏观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配失衡下的消费需求异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洋  邓翔 《经济问题》2008,(10):13-1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中国的消费需求呈单边大幅下滑的趋势,与消费需求萎靡相反的是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现代消费理论认为收入和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关系,而中国的总消费表现出相悖的“异变”特征。通过在消费函数中引入收入分配变量,获得的拟合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失衡的程度每提高1%将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44%。导致“异变”的深层次动因在于收入分配倾斜对各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使总消费需求的“异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宏观层面的定义,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成因的各种主要观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非外部失衡造成,而是内部失衡造成,也即是消费相对不足与投资相对过度的结构性失衡。基于实证结论,本文认为要根除流动性过剩,仅靠货币政策不行,还要依靠包括结构性调整和金融改革在内的中长期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加速扩大,收入分配呈现失衡的局面,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消费和生产。本文首先对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进行文献综述,继而从我国初次分配失衡和最终的分配格局失衡的特征表现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利用回溯法推导出低价工业化增长机制是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我国增长机制的转变,需从低价工业化增长机制转变为共享式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不良影响与调整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卫星 《现代财经》2008,28(6):12-17
投资消费失衡是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最突出表现,与科学发展本义相悖.本文将系统地分析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现状,讨论梳理其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并针对中国对投资消费失衡的宏观调控对策,分析投资消费失衡的形成机制,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方略.  相似文献   

17.
论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美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美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8.
消费率偏低原因探析及解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预期收入支出失衡、消费结构难言合理、市场机制建设滞后、预算外资金漏使用、税收体制削弱消费的原因,我国消费率长期偏离正常水平,导致内需不振。为此,需要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预算外资金需监管、优化税制激励结构,全面有效地提升我国消费率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表现,并提出了优化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意愿不振和预期收入不确定。扩大市场需求需必要的支持手段配合,要从观念入手,倡导消费新理念;政府适度补偿,提高消费基础;从让利着手,降低消费成本;从管理抓起,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