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对矛盾.引入“亲近理论”,从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主客亲近关系的设想,归纳了成熟的主客亲近关系的属性特征并建立了简易模型,认为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目前在国内文化旅游地建立亲密的主客关系面临两大难题(商业化和社区参与问题),并对如何避免商业化、社区居民参与和建立亲密主客关系之间的矛盾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为典型的苏南模式乡村,集体经济发达,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从蒋巷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着手,了解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调查可知,蒋巷居民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基础较好,积极性也较高,但缺乏政策引导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南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与内容,提出:可通过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的建设及其示范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开发"农家乐"旅游的积极性;加快旅游新项目建设,吸引村民参与相关工作;鼓励村民参与娱乐、交通、购物设施的建设。以期为同类型村镇的社区参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赞同也坚持产权是论证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必要性的一个富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视觉,为进一步提高产权理论对社区参与必要性的阐释力,引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民族村寨中民族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内在化于居民"活化"载体上,植根于居民的思想态度和言行举止中,其产权天然属于当地居民个人,是典型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是其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研判移民安置主体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是明辨生态移民实施绩效和遗产旅游地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 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期望理论,选取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实证对象,构建出囊括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居民期望、旅游影响感知、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等潜变量的非递归模型,以厘清移民安置区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内在关系。 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1)安置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相互影响。2)旅游感知对遗产旅游地安置社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3)居民期望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呈现正反馈。4)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对旅游成本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培养遗产旅游地安置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进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提升搬迁群体利益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最直接感受者,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广西桂林世外桃源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3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普遍认为景区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对社会文化影响面较小,对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开发使少数参与旅游活动的居民提高了收入水平,大多数居民对景区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感知调查还反映出旅游地居民与景区之间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的矛盾,景区和政府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充分关注和重视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技术培训、社区发展等问题,共同促进旅游地和景区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情感凝聚理论,分析了旅游地主客间情感凝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提升措施。研究表明:旅游地主客之间的情感凝聚水平不高。究其缘由,影响当地主客之间情感凝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空间区隔、互动水平低、利益驱动。其中,情感凝聚的欢迎性、亲密性因素均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而居民对游客的认同理解程度并没有作用性。因而需要从增加互动内容和情感回报两个方面来提升情感凝聚。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近年来社区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引入,“社区旅游”已成为旅游界中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社区旅游的特点入手,对近年来国内外社区旅游的发展概况及研究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旅游对社区的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参与、社区旅游开发及规划等。同时,在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国内社区旅游的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社区组织发展与“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的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地域内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工作满足社区及其居民需要的各种组织的统称;而狭义的社区组织,则是指由社区及其居民组建并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的以满足居民社会性需要和社区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各种社会组织。狭义的社区组织在属性上更贴近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的"社会性"本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社区组织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社区在我国大批涌现。尽管"村改居"社区不是一种独立的社区类型,但是,"村改居"社区又具自身的特征,"村改居"社区建设也是决策层、基层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既要考虑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形态向城市基层组织形态转变过程的历史连续性,又要立足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以典型的民族地区居民为例,通过对假设关系的验证性分析,研究居民地方感、社区参与对旅游影响感知各个维度、态度及资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就研究结果做出形影行为分析,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情的基础上,为促进居民持有积极的旅游发展态度并支持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的交往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对旅游的相关利益群体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游客的人格结构着手,分析了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的不同交往方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不同的交往方式对东道地区及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以徽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权力关系的演化以及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初期相对融洽的主客关系相比,随着旅游的发展,徽村景区的村民与游客之间的利益纷争、文化冲突在滋长。这将损害该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参与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的社区参与程度差别很大。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与政治因素;文化差异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选取中国、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为样本,分析"权威距离"、"个体主义"、"目标定向"及"未来不确定性规避"等4个文化维度与社区参与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权威距离、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与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呈相关关系,权威距离、个体主义与不确定性规避与社区参与法律法规完备度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旅游地发展创新的最佳时机、原则、程序与一般模式,分析了周庄旅游发展创新的必要性,并从理念形象、旅游产品两个方面探究了周庄旅游发展创新的途径与思路,最后对周庄旅游发展创新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选取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小庄村为案例地,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分析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并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采用EWM-Fuzzy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状态及整体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测评分析。研究表明,小庄村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不同利益诉求的整体感知较好,不同利益诉求的紧急程度和协调发展状态均存在如下较大差异: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主要处于中度协调和轻度协调两种发展状态,优质协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相对较少,且存在濒临失调发展状态的利益诉求表现;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相对应,而外来游客、社区居民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大小顺序基本相反;小庄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路径组合未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其协调发展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协调发展模式。上述验证结果与小庄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社区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社区旅游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正、负面效应。针对社区旅游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负面效应,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调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旅游;(2)树立鲜明的社区旅游形象;(3)建立民俗文化村和民俗风情区;(4)正确地对待异地文化;(5)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6)提高居民意质,加强旅游管理,培养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已成为当今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而民族旅游社区各主体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性而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却成为制约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相互之间共生关系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基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实地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对相关共生指标的综合测算来探析旅游多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及模式。结果表明:当地社区政府、居民、企业、游客相互之间存在正向共生关系并且相互影响作用不同;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联性较为密切,政府和游客之间的关联性最高,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联性最低;当地旅游社区各主体间形成了正向互惠共生模式,具体来看是由当地居民主导、旅游企业推动、地方政府协助、游客参与的“REGT”互惠共生模式。本研究拓展了共生理论的应用领域,对于其他旅游社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解决民族村寨女性脱贫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达成民族村寨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避免个体性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文章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选取了有可能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造成影响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经济感知、社会感知、环境感知等多个层面进行测量.文章以桂黔地区4个典型少数民族村寨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定量分析软件分别对民族村寨女性和男性居民的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于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性判别具有显著性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经济的提升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层面的发展,对政策的感知也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9.
在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中,社会交换过程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用到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目的地居民态度的形成,但是几乎都集中于发生了物质利益交换的旅游地,而很少有人涉及较少发生物质利益变化的社会交换情况对居民态度的影响。在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的旅游发展中,当地大部分居民很少获得物质利益,但仍然对游客和旅游发展持友好态度。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心理需求中的其他非物质因素在对其态度的形成占据了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20.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充分整合乡村旅游各方资源,有效兼顾了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化提供了借鉴。北京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组织认识;二是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三是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和福利增长;四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五是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