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坚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激发潜能的动力,是衍生创新的源泉。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成就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方式会因教育对象的迥异而不同。 不论你是否承认,当下的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严重的病态现象,使人们产生了不敢信、不愿信,不知道谁可信、谁不可信,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的心理危机,增加了教育运行的成本,动摇着教育发展的根基。教育,"想说信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2.
<正>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坚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激发潜能的动力,是衍生创新的源泉。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成就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方式会因教育对象的迥异而不同。不论你是否承认,当下的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严重的病态现象,使人们产生了不敢信、不愿信,不知道谁可信、谁不可信,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的心理危机,增加了教育运行的成本,动摇着教育发展的根基。教育,"想说信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赵薇 《理论观察》2015,(3):122-12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信仰.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鼓励着人类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马克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要素、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教师的感染力三个维度探索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多元化、淡化、功利化倾向,高校有必要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政治信仰;更新高校信仰教育理念,突出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  相似文献   

5.
信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灵魂",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应该从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多渠道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6.
日越 《走向世界》2013,(23):32-35
<正>编前语:在作者那里,摄影仿佛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指引着他不断见证这个世界上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青春、爱、勇气、包容、坚守和接纳……他用每一张照片体认着这些东西,也让自己活得既生机勃勃又沉稳老练,无怨无悔。他这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互联网圈子中让人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而一直是改造热点的教育行业,也终于迎来了一些真正的"改造前景"。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这个行业可以说长盛不衰。在古代,有官学、私塾,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则由师傅带徒弟——直接  相似文献   

8.
王晓伟  刘鹏飞 《魅力中国》2010,(32):190-190
在我国社会目前的信仰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作为主导信仰的同时却又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活动需要哲学,教育哲学是学校、教师、学生教育的逻辑点,教育哲学与其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上基本把握"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如今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普遍重视学校发展、教师教育、学生成长,事实上,教育哲学才是决定教育的实质与走向的东西,它反映了教育科学规律,符合时代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呈现三个特征:信仰认知上,个体信仰明确而主流价值或共同信仰缺失;信仰类型上,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信仰取向上,理性自主与务实功利并取。造成大学生信仰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民族传统宗教惯性的影响以及信仰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只有在信仰教育中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化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创新信仰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2011,(10):42
"教是为了不教。"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与发展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学生实现深度自我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孜孜以求,走向成才成功的殿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该文从信仰的诠释开始,逐一阐述信仰危机、信仰教育,并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信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依托,并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忠诚与信仰教育。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绝不能仅以培养"忠诚"和"信仰"作为目标,也不能一味地通过庸俗化来赚取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凸显其理论性,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主体性的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与思想水平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4.
储昭柏 《中国西部》2014,(24):76-77
<正>"诱导"与"教导"仅一字之差,但说出了现实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在赞许其概括得精妙的同时也引发笔者些许思考。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一些教育专家高屋建瓴且多为精辟的教育新观念、新名词、新表述,让我惊异、感慨的是这句话——教育孩子是诱导,不是教导——并非出自经年累月、潜心研究的教育专家之口,而是来自于一位普普通通的家长,真可谓是"高手在民间"。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成与败的深切体验中往往也会亮出一些真知灼见,这样的教育智慧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该文从信仰的诠释开始,逐一阐述信仰危机、信仰教育,并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信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依托,并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君 《中国西部》2014,(29):108-109
<正>读这本书源于它的作者——朱永新。作为一名行政领导,他有着深沉的教育情怀;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他与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对踏上"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充满期待。晨诵、午读、暮省,师生共写的新教育课程遍地开花,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充盈着师生的生活。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心中理想的教育会是怎样的?怀着期许与憧憬,我打开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只觉得有一种大汗  相似文献   

17.
李君  高峰 《改革与开放》2016,(16):100-102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本身就是“中介”,教育作为一种中介关系,表现在其作为中介系统的存在.因此,教育是个体人与社会的中介;教育是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中介等.因此,教育的起源问题可以追溯到教育何以成为作为中介系统的存在.教育在作为类的人的起源上,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交往的工具;教育在作为个体的人的起源上,是解决个体学习能力、效率与无限扩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矛盾的手段.因此,从教育的这两种历史的或现实的起源上看教育在逻辑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在现实上是一种过程中存在、观念上的存在、制度上规定的存在.因此,教育同市场经济一样也是中性的,其本质在于提高人类的生存效率,在应然上,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发展速度、质量,而不是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化育天下     
教育百年流变,是人类知识成长、智力发育和精神涅槃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学校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地方,也是创造现代文明跃迁的丰盈空间。教育,关乎一个社会的智力发展和精神信仰;学校,是社会与师生唱和的心灵空间。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是"化育天下"的追求,更是催生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学教育不但是一种启发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就广义层面而言,国学教育的延伸不但涵盖了针对学生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拓宽教育范畴。国学教育对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力发展,更好地传承。国学教育有利于高效创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得人们更好地传扬优秀民族文化,维护文化遗产,还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指引人们树立准确的精神信仰与核心价值观,进而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加强人们的综合素质。文章在阐述国学教育概念、分析我国国学教育问题基础上,提出五条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信仰教育是中国教育较为薄弱的地方。语文也有信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语文信仰的教育是双方面的,与减轻语文课程负担有着一定的关系。师生在语文信仰形成后.语文课程也就称不上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