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产出,以能源、资本、劳动、土地四要素为投入,构建DEA模型,比较分析了2002-2011年各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既定产出的节能潜力达到39%;(2)从总体趋势看,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波动上升的态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3)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的平均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区域差距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地区的增长趋势快于较高地区,农业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制定差异化节能目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以及提升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效率SBM和BRT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度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揭示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省际差异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改善潜力,提出改善措施。[方法]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我国2011~2014年各省份和四大区域(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并采用增强回归树方法分析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东北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天津、贵州的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和天津、宁夏的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冗余,具有较大的削减潜力;农业结构因素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省际差异的贡献度最大,畜牧业比重和种植业比重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省际差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7.1%和14.4%。其次是资源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和区域因素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总体上与人均GDP、农林水财政支出比重正相关,与畜牧业比重呈v型关系,与种植业比重、农业用水强度、化肥投入强度和农村用电强度负相关。[结论]优化农牧结构、提高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削减农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是改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为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方面提供证据。[方法]文章首先构建碳排放约束下的SBM DEA模型来测度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莫兰指数法、热点分析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相关性与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角度探究其收敛性。[结果](1)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式上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程度较小。贵州、海南、重庆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属于“高速增长型”地区,河南、四川、福建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稳步增长型”地区,而北京、吉林与新疆3地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持续降低型”地区。(2)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波动,呈现出“强—弱—强”的走势特点。同时,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2011—2016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热点区域呈现“西部地区热点区域逐渐消失,东中部地区热点区域明显增多”的特点,冷点区域则一直集中在东三省地区。(3)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且空间效应使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变快; 东中西三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各区域内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化,其中,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慢。[结论]文章提出了破除流动障碍,强化区域相关性、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高集聚区域以及强调区域特色发展,提高收敛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观察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趋势和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农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情特征,构建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变迁特征、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能够对要素产出弹性的时变和异质性进行估计,优于传统生产函数方法,能够得到省际差异的时变要素产出弹性,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显著性和经济学意义;对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发现,1978—2017年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7%,高于中部的0.9%和西部的1.2%;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整体态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增速变化趋势趋同,但存在阶段性差异;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Dagum基尼系数均值为0.247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发展不均衡性高于中部地区,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时空异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区域内协同均衡发展格局亟待完善和转变。本文建议从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禀赋优势、健全完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软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中性技术进步和偏技术进步C—D生产函数,建立C-D生产函数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对2000-2007年海南各市县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资本对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再次为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从东部、中部和西部来看,在东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土地其次,劳动力最小;在中部和西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劳动力其次,土地最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真实效率水平,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11—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并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Malmquist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以测量。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最高(1. 084),西部次之(0. 704),中部最低(0. 476);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 5%,增长动力主要源自绿色技术进步,而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贡献有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地区差异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不均衡,呈现西、中、东部地区依次递减的特征。针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本文重点从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 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量施用化肥提高了中国农业产出,但长期存在的化肥投入低效问题也加剧了农业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利用199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文章对化肥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其对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化肥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在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上存在差异性,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扭曲程度相对更高;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次之、中部低的分布格局,且这一格局与化肥投入强度之间不存在必然性;尽管化肥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对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存在负向显著影响,但其造成的化肥投入损失并不高,在相对值仅占化肥无效率投入总量的2.4%。因此,解决中国农业化肥投入效率低下问题不能仅靠化肥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作用,而应寻求其他更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新疆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 SBM测算新疆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随后使用Theil指数分解和GMS邓氏关联模型对新疆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北疆、东疆、南疆的效率得分均值分别为0943、1059、0854; 新疆农业生产效率Theil指数呈上升趋势; 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中区域内差异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异逐年上升,区域内差异中北疆Theil指数区域贡献率最大; GMS邓氏关联模型得出的外部影响因素排序为城市化水平差异、人口密度差异、财政支出分权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结论]调整农业财政分配比重,积极引进高新生产技术; 增强区域内外互动,挖掘区域潜力,高效率地区进行辐射带动,扩大农业产业目标市场; 加快城市化建设,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与实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采用的关键技术方法是否规范化对新时期园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从城乡规划学、地理信息科学、农业科技、环境科学、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角度围绕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流程、编制内容、技术方法等过程开展关键技术与方法优化研究,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标准范式。[方法]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相关国家政策和学术文献的梳理和研究,结合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经验,集成应用城乡规划、农业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技术,优化园区规划方法。[结果]将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规划评估阶段,从规划过程、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技术方法等多维度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编制方法,建立了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体系。[结论]提升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阐明了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体系的实证经验,强化了规划科学基础并提升了规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要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技术将影响大豆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浓缩为土地面积、资本投入和政策制度三大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三大要素在我国大豆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土地面积是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其次是资本投入和政策制度。1991-2000年,资本投入对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面积,而同期政策制度的综合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蛋鸡养殖场规模化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是蛋鸡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测度我国大、中、小3种规模下不同省份蛋鸡养殖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时间、地区两个维度对蛋鸡养殖场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04—2016年不同养殖规模蛋鸡养殖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文章基于SBM函数的Malmquist Luengerber(ML)指数方法,对蛋鸡养殖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效率改进指数。[结果](1)蛋鸡养殖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与蛋鸡养殖规模呈反比,蛋鸡养殖场规模越大,蛋鸡养殖环境生产率越小。(2)蛋鸡养殖场效率存在效率改善,但养殖技术进步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对小规模养殖场而言,改善空间更明显; (3)蛋鸡养殖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整体来看,蛋鸡养殖主产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高于非主产区。[结论]加强蛋鸡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养殖户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行蛋鸡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养殖效率,以促进蛋鸡养殖规模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农业机械投入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以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方法]用泰尔指数分解和极化指数探讨我国省际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极化特征。[结果]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投入强度最低;从泰尔指数分解来看,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均呈收敛趋势,且区域内部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年均贡献率超过80%;从极化指数结果来看,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表现出一定的极化特征,其中,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逐渐向区域均衡演变,西部地区则由区域均衡向区域集聚转变。[结论]应有效提高我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投入质量与效率,缓解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得以正常运转,研究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效率,以期为今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法,系统分析了2012—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能值产出,并选用能值投入率、能值自给率、环境负载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4项指标评价能值效率。[结果]2012—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波动不大,不可辅助能值呈上升趋势。可更新能值占总能值投入的比重较高,在可更新能值中,劳动力能值占比为9963%。能值产出中,畜牧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渔业和种植业。2013—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率和环境负载率逐年递减,环境负载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值自给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递增。[结论]该阶段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但对环境的利用程度较低,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力的投入,今后应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二元经济结构变动和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歧视工资的决定机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部门的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的决定有参照效应,而实际产出对迁移工资的促进作用发生偏离。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恶化,参照效应和偏离效应随之加强,并且从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受农业收入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参照效应的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参照效应弱于中、西部,并且各区域要素回报率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回报率最为突出,中部地区仅有物质资本通过检验,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分别运用SBM-ML指数模型与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并采用ESDA法探讨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 2004—2016年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转变为技术效率驱动再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的过程,但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明显高于技术效率; 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二元全局空间自相关大体呈“N”型变化,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由不平衡发展逐渐趋向平衡发展。[结论]忽视碳排放的传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建议通过转变发展模式,探索粮食绿色增产道路;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轮驱动; 不断推进河南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产出的平衡发展3项措施来实现粮食生产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水土资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匹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现有资源优势,从而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方法]文章从水足迹视角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深入分析其不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情况,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我国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为0426万m3/hm2,低于全国水平,且整体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匹配程度在逐年变差;农业水土资源当量系数为0709,属于缺土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显著为正,即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但2008年以后关联性有减弱迹象; 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其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之间存在明显错位现象,即实际农业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较差,而农业经济增长较慢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章利用统计年鉴和发展报告数据,研究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因素,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豪斯曼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利用Stata151软件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各区际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山东省、广东省等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省,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等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东部地区农产品贸易额和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论]我国区际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呈现出渐进向东部地区转移并相对稳定的空间演进态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区际差异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外资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和地区物流状况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1988—2003年间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除考虑已有文献普遍采用的中性技术进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外,还考虑了有偏技术进步的CD函数,进而分析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88~2003年农业GDP的增长54.37%的份额是依靠投入的扩张获得,剩余45.63%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份额。物质费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并且对农业的作用仍在增加,劳动力、土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季旸 《山西农经》2023,(1):165-167
农业科技园区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其技术推广部门是联结园区和农民的重要纽带。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创新技术推广过程中会面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双重不可控风险与挑战,除自然风险引发因素为自然环境外,政策风险、道德风险和文化风险均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发的社会内生风险。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从技术推广投入机制、技术推广导向和管理层话语权博弈3方面,分析产生园区创新技术推广风险问题的原因,呼吁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机制,加强科技园区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功能导向,在园区管理上平衡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升级不可控风险应对原则,构建技术推广风险防控体系,助力创新科技强劲牵动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