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卡的漏洞通过各种手段盗取用户(持卡人)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并制作伪卡的案件屡见不鲜。令人深思的是,各地方法院对于此类频发案件的判决却也是见仁见智,不尽一致:案例一:某银行(发卡行)客户虞某在另一家银行(服务行)自助银行取钱,被犯罪分子利用安装门禁系统上的盗码器,窃取了银行借记卡的磁条信息及密码,然后伪造银行借记卡取走了卡内存款。法院经审理后判决发卡行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案例二:罗某在跨行取款过程  相似文献   

2.
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广西南宁警方破获了两起异地盗刷银行卡案件,据落网的犯罪嫌疑人交代:"我们不会在当地盗刷,这样危险系数太高,往往异地盗刷。异地盗刷的危险系数大大降低,银行便于推卸责任……"我认为,在持卡人遭遇异地盗刷的资金损失后银行推卸自身责任的行为,折射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想。这些发卡银行在案发后往往表露如此言  相似文献   

3.
时下正值用卡高峰,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卡号、有效期、CVV2(信用卡卡片背面后三位数字)、手机动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后制作伪卡,再通过网络支付盗刷银行卡资金等诈骗案件高发。为了将盗刷风险降至最低,持卡人需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留意银行提供的安全信息及警示案例,避免陷入盗刷陷阱。  相似文献   

4.
近期,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频频出现银行卡遭盗刷的案件,有无故被网上消费、有卡未到手钱已刷走、也有卡片信息被复制等情况.面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及其他更加便捷的刷卡消费方式,如何安全地消费,预防盗刷成了持卡人关心的问题.记者咨询了多位专业人士,为持卡人支招. 一、现象:多地频发银行卡盗刷事件 3月22日,深圳市民侯女士收到了"您的信用卡被激活,并取走了2000元"的短信,令侯女士纳闷的是,不久前申请了与借记卡绑定的信用卡,卡没到手,自己没有去银行提供相关信息激活,就被别人刷卡取现了.警方调查得知,侯女士所在工厂的保安,利用该银行"只需要提供办卡人的身份证号码,即可电话激活"的漏洞,激活并盗刷了信用卡.  相似文献   

5.
方明彦 《时代金融》2013,(6):182+234
当前银行卡被盗刷案件呈现多发态势,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防范银行卡盗刷案件的发生,对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持卡人加强安全用卡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减少银行卡盗刷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的普及,电子银行外部欺诈风险问题日益突出。银行卡克隆、电信诈骗、网络钓鱼、支付宝盗刷等案件层出不穷,给持卡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影响了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公安机关、人民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等单位和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打击和防范该类案件,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风险事件仍不断发生。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范和打击电子银行  相似文献   

7.
<正>据《武汉晚报》5月10日报道,武汉男子潘先生在睡梦中,银行卡被盗刷34万余元,短信显示消费地点在澳门。潘先生紧急要求银行冻结账户,但在48小时内,银行三次错失止损时机。潘先生一怒之下将银行告上法庭,武汉市硚口区法院日前一审宣判,判决银行全额赔偿潘先生被盗刷的存款本金及利息。点评:据报道,此次潘先生的遭遇,与其他银行卡遭盗刷案件有所不同。潘先生第一时间给银行客服打电话讲明情况,要求银行冻结账户,并向派出所报案,当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达42.14亿张。随之而来的伪卡盗刷问题呈现出高发蔓延态势。主要表现为犯罪分子运用不法手段获取持卡人信息后制作伪卡,通过在境内外取现、转账、消费、透支等行为取得或使用持卡人财产,不仅对公私财产的所有权造成了严重侵害,也妨害了国家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本文将就伪卡盗刷引发的刑事责任问题展开分析。一、伪卡盗刷案件的罪名选择关于伪卡盗刷的刑事责任认定,主要争论点是对“盗窃罪”与“诈骗类犯罪”的罪名选择。新闻媒体报道该类案件时,往往使用“复制银行卡并盗窃卡上钱财”、“盗刷”等表述,但其性质究竟是盗窃还是诈骗,应取决于犯罪行为在刑法上符合何种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纠纷民事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不法分子窃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和密码,伪造银行卡,并使用伪卡盗取持卡人资金,持卡人发现资金被盗后起诉银行要求赔偿损失的案件,发案势头迅猛。与此同时,伪卡欺诈类案件还出现了对银行尤其是发卡行越来越不利的局面。一是欺诈防控难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克隆”银行卡犹如电魅般悄然出现并在2009年大规模爆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克隆”卡犯罪分子多通过在银行的自助仉具上加装盗窃装置,窃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卡号及密码并伪造卡片,在真正的银行卡与持卡人并未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取现或转账窃取卡内资金。“克隆”卡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及储户与银行资金安全,扰乱了金融运行秩序,引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银行业采取严密措施不给“克隆”卡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公安部门协调人民银行等部门加大了查处和打击的力度。处理“克隆”卡案件的一个难题是,因“克隆”卡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是什么?对此,银行与银行卡储户各执一词,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不一,理论界也存在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正无法通过技术改进和流程完善等措施根除伪卡盗刷隐患时,从立法层面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民事责任承担机制,必将有助于提升发卡银行、收单机构和普通民众对银行卡的信任,进而在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基础上推进国家金融电子化进程。在美国,《诚实信贷法》及Z条例对贷记卡民事纠纷当事人的责任承担做了明确规定,《电子资金划拨法》及E条例对借记卡民事纠纷当事人的责任承担做了明确规定,发生伪卡盗刷民事纠纷时,法院可依据相关条款进行审判;  相似文献   

12.
银行卡风险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银行卡的风险是指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发卡银行、特约商户或持卡人遭受非正常经济损失的危险性.银行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客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发卡银行对银行卡申请人的信用评估不准,向信用不好的申请人发放了银行卡,承担持卡人恶意透支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持卡人经济状况恶化.无力偿还已透支的款项,也会给发卡银行带来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银行卡业务繁荣背后,银行卡套现的方式也不断翻新.目前的银行卡套现一种是"他人消费刷自己的卡",把别人购物的账刷进自己卡内以增加积分,同时购物者再返还持卡人现金.许多银行在发行银行卡的同时都推出了增值服务,这样对持卡人来说总有些小利可图.另一种是持卡人与商家或某些"贷款公司"、 "中介公司"合作,通过付给商家手续费来获取套现.他们一般是利用商家的POS机进行虚假交易,将银行卡上的资金划走,商家或"贷款公司"、 "中介公司"则当场付现(付给持卡人现金),持卡人付给商家的手续费低于银行的费用.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持卡人利用某些网站或公司的服务套现,如,借助"支付宝"或中国移动的"网上购买充值卡"的服务进行套现.  相似文献   

14.
央行 近年来,银行卡盗刷案频频发生,为维护广大持卡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银行卡信息安全,央行及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有关风险管理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对商业银行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着重规范银行卡收单业务中有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有利于防范从收单环节泄露持卡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近日,有人以银行业内人士的名义,在网上发表“银行卡不设密码更安全”的言论.这乍听起来很新鲜,似乎对持卡人很有利,但稍转动下脑筋,就能发觉这个说法有点悬. “银行卡不设密码更安全”出发点不是加强自身防范,而是出于一旦卡里的钱丢失,银行要负一定责任的侥幸心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即使不设密码,发卡行承担责任也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首先,在规定的时间内挂失.目前大多银行卡章程中都规定,持卡人要在被盗刷卡后的24小时或是48小时之内向银行挂失.其次,及时报案.  相似文献   

16.
银行卡业务繁荣背后,银行卡套现的方式也不断翻新。目前的银行卡套现一种是"他人消费刷自己的卡",把别人购物的账刷进自己卡内以增加积分,同时购物者再返还持卡人现金。许多银行在发行银行卡的同  相似文献   

17.
卡作为便捷、快速的电子支付工具,为广大持卡人带来了方便.但是,如果出现卡丢失或卡信息泄露等情况,银行卡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冒用,给持卡人带来资金损失.资金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当事人之间多有争议,此类纠纷在银行卡民事法律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我国银行卡立法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对各方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在司法实践中,有关责任的分配认定受法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关责任划分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18.
正春节来临,正值消费高峰时期,刷卡购物之余,务必对自身财务小心谨慎。岁末年初,不仅盗窃案件常有,银行卡被盗刷的现象也频发。最近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银行卡未离身,被盗刷7万元""半小时内银行卡被盗刷21万元"等,不得不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盗刷案件很多都是在"卡未离身"的情况下发生的,但钱到底是如何被刷走的?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大多由于银行卡被不法分子复制,通过破译密码,或是信息泄露被盗刷。为防止这样的案件,消  相似文献   

19.
钟志勇 《上海金融》2007,(11):71-74
最高存储金额限制可以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网上支付风险,但银行卡中的风险承担问题比较复杂。比较研究和法学分析的结论是,我国银行卡风险承担规则应建立在有"责任限制"的无过错责任之上。未获授权使用时持卡人承担的责任应限制在1000元以内,至于超过限额以上的损失由发卡银行承担。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经历了美国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的震惊和国内银行卡短信欺诈案件带来的不安后,正逐步接受和熟悉银行卡的国人在安全用卡、保护持卡人自身信息安全方面的神经紧绷起来。与此同时,利用磁条卡安全漏洞进行银行卡欺诈的案件仍不时侵害着持卡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如何安全用卡,在与伪卡、盗卡交易的博弈中保护持卡人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使用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得到合理的解决,让持卡人有个放心、安全的交易环境?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银行业处理争议交易的专家,他们在介绍了争议交易的处理机制的同时也对持卡人安全用卡提出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