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物流成本高、物流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及物流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研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Logistic模型与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首先基于协整理论及格兰杰检验对物流业的发展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然后应用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处于递增阶段;物流发展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提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1978~2010年国民经济和物流业年度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对安徽省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对经济增长变量GDP和区域物流业发展变量物流产值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GDP增长和物流业发展不同步,物流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进物流业发展,但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显著,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物流业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嘉兴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不足,提出了加强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区域物流的增长机理、引进和建设专业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实施人才战略等措施来提升嘉兴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综合分析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产业,对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和经济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东北地区物流发展中的诸如观念陈旧、体制分割、缺乏规划和人才匮乏等问题的存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物流关系的分析,从而对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提出良策。  相似文献   

6.
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文章基于万州区1998—2014年的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以三峡库区库腹典型地区万州区为例,对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万州区的物流业还处于发展期,对经济增长有加速推动作用,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拐点将在2026年出现,万州区物流发展尚有十年的黄金期。为促进万州区物流的快速稳定增长,万州区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全国性物流中心、积极争取重庆市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物流产生巨大的需求,同时促进了与现代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和邮电通信业等行业和部门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的集群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物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为该区域及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是提高区域物流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货物周转量、区域物流业产值作为区域物流能力指标,以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以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EViews6.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测度和预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相关性;1978年以来,安徽省区域物流发展可以分为物流缺乏、物流供求平衡和物流迅速发展三个阶段;未来十年,区域经济将极大地拉动物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为马鞍山市现代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和区位优势为马鞍山市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应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大对重点物流项目的支持力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物流业在田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湖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湖南物流的增长实现了量的超前,但与多方因素不能协同发展。文章对湖南物流业增长特征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通过物流业“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完成湖南物流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的理论,在区域经济极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区域物流规划的实践,提出了当前在处理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应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21世纪与高科技、现代金融并驾齐驱的新兴产业。当前,随着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和区域合作深度推进,对成都物流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本文介绍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各国物流业发展的经验以及成都物流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成都建设西部现代物流枢纽的潜力,提出了成都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现代物流枢纽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改善物流环境,使成都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和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由于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统计指标不完善,许多指标未能从宏观上评价整个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为此,文章以2001(中国加入WTO)至2015年15年的全国物流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后的关联度灰色法和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15年物流发展水平作了完整的评价。首先,论文提出了基于加权欧式距离的灰色关联度法,得出了物流发展水平的各级权重。然后,以17项指标为依据,使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对全国15年的物流发展水平做了灰色聚类分析,将全国15年数据从物流发展水平角度划分为三类区域。最后,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现代化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现代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制造业全产业链,因此,加快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十分注重物流业发展,却忽视了物流组织自身发展的问题。由传统的物流组织向现代物流组织转变是我国物流业发展重要的基础。但我国物流组织面临诸多的如经济、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着物流组织这种转变,从而影响和制约整个物流业的发展。而制度因素对物流组织这种转变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本文基于制度因素对我国物流组织影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由传统物流组织向现代物流组织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务院及各地省市政府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厦门市也制定了《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若干意见》,有力地推动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厦门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与现代物流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海关管理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其具体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物流流通效率和发展水平。作为与现代物流业密切相关的海关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建立一套与现代物流相融合、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严密、高效、便利的新型物流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对进出口物流的管理效能,为促进厦门现代物流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物流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出发,把贵阳市物流发展和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出贵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物流的现代化,应当与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相一致,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并比较了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指出了我国未来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如何缔造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广州物流中心地位的确立,广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根据对物流业现状的分析,为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广州近期政策导向应放在以下几方面:规范物流发展秩序,促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大力推进物流园区的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