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领导职责、功能、领导方式等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政府行政领导职责的转变1政府行政领导职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政治职责为中心,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经济职责为中心。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领导较为注重的是政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新旧体制共存的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不可能一步到位,还会有一个缓冲期。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更有一个结合各自实际,作出现实选择,逐步加以推进的问题。地方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毫不停顿地推进职能转变;必须根据建立新体制的需要,客观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找准政府的位置,创造真正有利于区域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环境。本文试图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层面,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比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政府承担着定指标、分投资、批项目、分物资等直接经济管理职能。政企不分、  相似文献   

3.
<正> 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行为,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行政干预,必须加以剖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不良后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为企业创造一个从事生产经营的合理的外部环境,并不具备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更不具备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的职能。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4.
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既有政策、体制和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内部的原因。第一,政策变化和政府干预。旧体制下,按照国家政策,企业的资金大多数由银行提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未经深入调查、严格论证就向商业银行施加压力,指令贷款,再加上宏观调控能力差,...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是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水准上,从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发生阵痛是可以想见的。但“痛点”在什么地方?找准“痛点”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笔者以为,体制转换中阵痛的“痛点”主要有三处:一是应当成为市场主体而还未成为市场主体的部分,这就是生产经营者;二是不应当成为市场主体而实际上充当着市场主体的部分,这就是政府机关;三是生产经营者和政府作用力的交汇点,即市场本身。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从政府附属物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得到的并非都是机遇,也同时得到了风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体制转轨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8)以及公共财政建设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由于受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还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公共化目标的实现必须突破路径依赖的制约,寻求制度创新的路径替代,现阶段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强化政府预算的法律效力,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充分发挥人大在公共预算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7.
李梅 《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15-216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垄断现象。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目前在中国,行政垄断是一个被高度关注但又未能有效解决的热点问题。行政垄断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之外,还有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的冲突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寻租行为等。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改革的实行,是我国的财政从“行政眭分权”走向“经济性分权”,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框架。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财政权力高度集中,而地方政府只是中央在地方的行政代理机构,自己没有相对独立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成熟,我国的企业并购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并购(1991年之前)、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型并购(1992年~2010年)、市场主导型并购(2010年以后)三个阶段。文章对每个阶段的形成机理和动因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我国企业并购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0.
魏杰 《经济师》1993,(3):4-8
<正>我国的政府体制是按照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设置的。其特征是政府直接控制企业,并同时也直接控制了居民的经济行为。因此,我国按照计划经济设置的政府体制是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的,市场应有的调节作用被政府所取代。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我国按照传统计划经济设置的政府体制虽然已发生了变化,但从总体上看,还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因此,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改革政府体制,形成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的政府体制。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政府体制?我们认为,改革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缩小政府规模,二是调整政府机构,三是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1.
在制度变迁进程中,当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身份出现并采取行动时,其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当具体的制度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会产生演变,这些影响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政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中国制度变迁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角色演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界限来考察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可以分析出地方政府角色在三个时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及其财政活动、财政利益相关者及其财政问责构成,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的概括。经济、政治和行政制度决定着财政责任机制及其变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集权"的制度组合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政治弱化+中央政府放权"的制度组合下,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机制都不够完善,可行对策是从政治、行政和财政三个层面上推行分权改革并提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现行金融体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几年来金融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宏观控制“一刀切”、资金划地为牢、企业吃银行“大锅饭”、专业银行吃人民银行“大锅饭”、资金使用效益低等问题。现行金融体制还不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银行机构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致使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阻碍着资金横向流动。现行行政体制的最大特征是地方政府直接抓生产,所辖行政区域内生产增长速度是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要抓生产就必须抓钱,要抓钱就必然要抓银行。与此相对应,无论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还是各专业银行,都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机构,新的银行体系仍然没有摆脱有一级政府就设一级银行机构的旧模式。在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各类新企业也在不断地出现,无主管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实体类型应运而生。 一 无主管企业是相对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隶属关系,有主管部门而言的。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这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企业形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无主管企业诞生的背景。建国以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格局基本沿袭和仿照了原苏联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干部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计划靠上级统一下达,产品靠上级统一收购包销。这种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是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还是主导型角色。一方面,市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角色对市场的培育与健全很不利。本文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地方政府与企业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面对WTO游戏规则这三维角度,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自身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的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下级财政从属于上级财政、地方财政从属于中央财政,五级财政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统称“国家财政”。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行政决策权的分散和“分灶吃饭”、“包干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特别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在财政上自负盈亏的“公共主体”地位逐渐确立,真正意义上“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概念开始形成。目前,地方财政拥有约50%的收入,承担着约70%的事权。但由于…  相似文献   

17.
专业银行要向商业银行转化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金融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为促进专业银行这一变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一、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善问题专业银行商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而且要理顺与中央银行、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领导管理体制束缚了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首先,专业银行被当作政府机构的会计出纳,政府直接管金融,削弱了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其次,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总体上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根本出路高尚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将会使我国整个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的发展。中国过去搞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五”时期形成的,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体制的弊端,如高度集中,政企不分,排斥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搞实物分配,所有制单一化,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等等,就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  相似文献   

19.
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银行不良贷款通常指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已经或未来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贷款。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其不良贷款额占我国银行总不良贷款额的约 80 % ,而且其不良贷款率也最高 ,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最严峻 ,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主要隐患。我国的银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 ,从 195 3到 1979年 ,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 ,既是中央银行 ,又是商业银行。从 1979年到 1984年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恢复或成立 ,但只是作为国家专业银行而存在 ,仍然是行政机构 ,不具有商业性…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投资主体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我国企业投资主体已经形成。投资体制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度集中的模式;另一种是在国家统筹下,企业、地方、部门分别投资的模式。不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过这两种模式。国外的经验表明,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是与战争、统制经济以及指令性计划经济相联系的;而在国家统筹下,政府、部门、企业、银行分别投资的模式,则是与和平建设、商品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在商品经济体制下保持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必然窒息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