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然帝国形成与崛起的原因在于对西域丝路的控制。柔然对西域诸国采取羁縻政策,其实质是以维持丝路贸易为前提,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军事力量仅是对西域诸国的威慑手段。柔然与南朝虽有北朝共同的战略威胁,但双方缺少相互约束的途径,双方使臣往来多是战略上的博弈,无法建立同盟和经济联系。不稳定乃至冲突是柔然与中原王朝贸易关系的常态。分裂时代的中原王朝虽为解决边疆和统一问题而经营西域,进入欧亚丝路贸易体系,但受国力限制,无法实现控制西域、消灭漠北游牧帝国的目标。柔然帝国的衰亡,是在中原王朝压力下引发的内部分裂与丝路新兴游牧部落打击下,丧失对丝路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梁展 《开放时代》2024,(2):114-123
<正>一、20世纪文学与帝国和民族国家问题强世功老师从文明与帝国的关系入手,讲述了帝国在历史中的形态演变过程,以及古今之变如何重塑神圣帝国和世俗帝国的历史。强老师视野非常开阔,由法学讲到文学,由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讲到儒家文明,讲到它们作为连接帝国内部不同族群和文明形态的纽带所发挥的政治和精神功能。谈到帝国,无论是古代意义上的区域型帝国,还是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帝国,都需要这样的精神纽带,文学和文化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的流动,尤其是向竞争企业的流动,引发泄密等侵犯商业秘密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劳动关系的形成为劳动者接触、知悉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创造了务件,加之商业秘密的价值性、秘密性和人格化特征,伴随人力资源的流动使用人单位防范泄密行为有相当的难度;面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权与劳动者执业自由权之间的矛盾冲突,明智举措是:着力强化劳动权保障和优化竞业禁止制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有利益矛盾,又为利益依存的共同体,劳动权与商业秘密权保护始终围绕着利益而展开博弈,应充分认识到商业秘密权与劳动权保护存在的冲突,妥善协调好这两种权利保护中的矛盾,充分兼顾、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为实现商业秘密权充分保护和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的理想目标,必须运用竞业禁止合同合理规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研究发现,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大量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使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建立古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企业行为与贸易政策进行了博弈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即使在比较优势和报酬递增都不存在的条件下也会互相向对方市场销售商品;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很容易陷入贸易保护的囚徒困境,从而导致双方社会福利恶化。本文认为,政府之间应该加强交往,深化合作,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避免陷入贸易保护的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各个体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经济体,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一衣带水,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区域内多方力量博弈、东盟国家内部对华认知出现分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双方关系发展提出挑战。中国一直将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愿意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继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朝着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似乎仍有蔓延的趋势.金融危机也并不等同于经济危机.在各国纷纷为金融危机献计献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深的思考金融危杌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是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引发的本质问题,还是只是表面现象.这些问题无不关系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似乎也多了起来,这些问题的根本都是由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贸易体系连为一体,在于美国的贸易关系中,中国的每一项决策都会引起双方的高度重视.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化,双边利益共同体成为常用词,无论怎样,克服当前的困难,为今后的贸易互惠,为中美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我们都应该尽一些力量.  相似文献   

7.
欧盟与东盟及台湾地区三者相互之间均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年来,东盟与欧盟非常积极地推动双方的贸易合作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双方、加深贸易关系的动因,东盟与欧盟及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程度,进而研究其对台湾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宁军 《当代财经》2005,(1):101-104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特指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原有的特征产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更多地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这些演变背后存在众多的理论支持,研究这些演变及其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顺 《经济学家》2024,(4):25-34
自由贸易不仅是调节生产要素配置、改善供求关系的市场行为,而且在世界历史视野下也是关涉资源竞合的治理行为,蕴含着系统性的全球治理效应。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贸易与国家崛起、大国竞争、世界历史联动起来考量:通过对欧洲国家的分析,洞悉了自由贸易话语权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共振关系;通过对英美两国关系的省察,揭示了自由贸易博弈与大国竞争之间的深层联系;通过对自由贸易历史作用的二重性阐释,分析了自由贸易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辩证共生关系。作为践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域,中国坚持在时代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及普惠性,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11.
强世功 《开放时代》2024,(2):97-113
2023年6月8日,强世功和梁展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帝国与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法律与文学之间的精彩对话。两人就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建构与纠缠,帝国统一的整合机制和精神基础,文明与帝国的关系,世界文学中的帝国与民族国家,新的世界秩序中的中国立场等问题展开讨论。马轶伦(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安排了这次讨论,并整理了对话的内容。两位对话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这两篇文章。在此次对话之前,强世功的著作《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美国建构的全球法秩序》和《中国香港(增订版):文明视野中的新边疆》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出版,而梁展的新著《帝国的想象: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也于2023年付印。这两篇对话文章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的主题,体现了中国学人对世界历史、全球秩序和中国未来的理解和想象。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郊商为闽台地区主要从事台海贸易的地域海商群体,其中实力雄厚的郊商不仅积极谋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进入农业、手工业、典当业、商业等经济领域,且在多元化经济的经营中,将海洋贸易与生产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组织管理。"海陆互动"遂成为这部分郊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经营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对外贸易史上,特别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地处欧亚交通要冲的土耳其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土耳其即中国历史上所称的"突厥"的一支.这个民族曾在中亚细亚定居,七世纪后他们开始同大食帝国统治下的中东各民族接触,并接受了伊斯兰教.此后,突厥的这一支开始向小亚细亚移居.至十一世纪时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国都,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曾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已趋于频繁,而土耳其正处于欧亚交通要冲.因此,君士坦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已经从传统的贸易互联互通向“三个共同体”转变,从以传统贸易投资来增进相互信任,向以科技创新合作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也越发成为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重要舞台。但研究发现,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关系复杂,俄乌冲突升级,“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顶层设计、科技创新赋能供给侧和外交层面,仍有诸多短板亟待调整,因而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为了探究逆周期贸易政策对双方福利分配的影响,本文在巴格维尔和斯泰格解释发达经济体之间逆周期贸易政策最优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2×2×2模型,假定两国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首次在理论上证明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之间的逆周期贸易政策取向和福利分配,并依据经验数据证实了自由贸易政策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帕累托改进,但中国的福利增进水平低于美国的福利增进水平;而在逆周期贸易政策下,美国和中国通过贸易获得的福利增进水平之差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贸易理论中,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论证了国际贸易能够改善资源配置并提高各国福利水平,但对贸易利益的国际分配的局所得到的结论比较模糊,而保护贸易理论则明确了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理论都认为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各部门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由于两类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也不同。总体上看,由于一国政府是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来制定贸易政策的,因此必然要考虑贸易利益在国家间以及在本国内部的分配问题,所以保护贸易理论往往比自由贸易理论对一国贸易政策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刘园  韩斌 《当代财经》2012,(11):101-109
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协整方法,使用季度数据对中国—东盟5国的贸易收支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东盟5国实际GDP、中国实际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四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东盟5国贸易收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东盟5国贸易存在"反J曲线效应",即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中国和东盟5国的双边贸易收支状况可以通过变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调整。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动植物检疫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这些演变背后存在众多的理论支持,研究这些演变及其表现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体制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和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广州一口通商之前,佛山市舶曾经作为澳门贸易对接港市运作了上百年,佛山本地洋商行的存在经营和本地大宗商品的出口,使佛山成为清代重要的出口商品集散地和澳商云集之区,推动佛山完成了传统型市镇向开放型市镇的转变和整合。由于澳门贸易长期游离于清朝海关管理体制之外,失去了港市上位的历史机会,佛山外贸口岸的地位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