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省区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的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区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是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单位消费支出碳排放大于东部地区的现象为研究出发点,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省际面板模型,主要考察居民消费及其引发的碳转移对中、西部省份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将通过产品贸易方式将部分碳排放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我国存在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据此,本文认为政府可通过适度增加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缩小东中西部消费差距、碳减排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距,从而逐步减少地区间环境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3.
我国省际贸易快速发展,由此带来隐含碳转移,如何推进省际经济均衡发展,探讨隐含碳省际补偿机制势在必行,而省份间隐含碳权定价成为关键。基于此,首先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各省份的二氧化碳净转移量。其次运用成本重置法构建碳权定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估算地区调整系数,测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结合各省份净转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权价格提出区域内的补偿标准方法。最后,以泛长三角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是隐含碳的净输出省份,山东、湖北是隐含碳的净输入省份,江西、安徽由隐含碳输入省份变为输出省份。  相似文献   

4.
胡雅蓓 《技术经济》2019,38(9):130-137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1995—2010年三次人口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演变及经济合理性。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数量上呈现出规模趋大,流入流出分布均呈空间极化和时间惯性,典型流入省区的流出增幅趋大,流动重心北移等特征。结构演变则表现为省际流动劳动力年龄分布趋于集中,纵比中年化与横比年轻化并存、受教育水平趋高但增幅趋小、经济型流动为主且日趋明显、中西部短期化流动倾向增强,东部和东北部则渐趋长期化、就业集中于二三次产业,且东部更趋向集中等。计量结果显示,1995—2010年的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省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具备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贸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以及贸易隐含碳出现的原因,并构建了计量回归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得到的结论包括:生产侧碳排放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且增速逐渐放缓;消费侧碳排放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线性正相关的关系;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且随着经济增长,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向)下降的速度会逐渐放缓;贸易隐含碳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相关度不大,而与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关系更为紧密,在整个样本中,"向底线赛跑"效应明显,贸易开放会显著提高一国的贸易隐含碳。我们应该把握经济增长与贸易隐含碳的客观规律,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隐含碳问题,运用合理的政策工具,杜绝"向底线赛跑"的现象出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 、江苏 、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 、内蒙古 、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 、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2010年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资源型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资源型产业集聚等因素对该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根据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特征,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两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资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东部地区并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有所差别.(2)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依次减弱;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集聚显著地“挤出”区域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笔者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征做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内生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模型,实际测算了近十几年来西部各省区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各省区的人均产出与人口净迁移率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但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强度有所差别,从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净迁移人口的作用更大一些。此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省际人口迁移伴随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同),相反,正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才会形成以四川、新疆、陕西等为流入中心的省际迁移人口聚集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存在的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信息化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利用新技术完善信息化服务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森 《现代财经》2007,27(10):F0003-F0003
由任碧云博士所著的《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于2005年8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资金和经济协调运行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协调”为主线,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围绕货币运行、资金运行和经济运行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既对国内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理论作了一定的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总结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缺陷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集群创新的三个路径、政策创新促进集群创新的"五轮驱动"机制,并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出发,分析了馈式动态循环的政策设计流程。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组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政策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4.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升级、维持消费品物价稳定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制造业与物流业是市场经济中核心的供给范畴,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消费品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角度入手,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两业联动发展水平改善对物价稳定的积极影响以及促进物价稳定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两业联动通过促进产品供给能力增加、消费能力增加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来影响物价,进而指出两业联动发展在稳定物价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指出联动发展对稳定物价的对策措施可以通过支持平台型企业发展、完善制造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管理、发展物流服务企业承接能力、推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联动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从而提高有效供给的能力,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二元经济结构下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缩投资规模、扩大消费,已成为治理中国投资消费关系失调的基本论断.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城乡投资消费关系的差异,也是我们在研究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策略时所不能忽视的.本文认为,在当前城市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的同时,农村则主要是投资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城市应当重点启动消费,在农村应当优先增加政府投资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融生态经济理论于科教兴农战略之中,以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指导技术政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选择以及科技兴农成果的评价,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知识的生产、交流、利用、评价和改进等过程加以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以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挖掘并共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知识管理的模式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解析区域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的驱动机理,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及经济与收入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间一体化水平差异扩大,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形成“沿长江以南”和“环太湖”高水平一体化集聚带;②科技人才竞争力逐年提升,城市间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多中心态势逐渐显现,但“马太效应”依旧显著;③长三角一体化对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门槛,影响系数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公司股东权保护制度的反思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文勇 《经济师》2005,(2):60-61
自 1 994年 7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至今已经整 1 0年 ,限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立法经验 ,公司法律制度对股东权的规定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随着公司法制理论的深入与完善和公司制实践经验的丰富 ,有关股东权保护问题已日渐突出。文章在论述现行《公司法》对股东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修订与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