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模式,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党国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白轲对中国党国宪政体制的研究。党国宪政体制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宪政模式也在这种传统之下。但是,这种党国宪政体制在1982年以来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开始迈向"一党宪政体制",是在党和国家分权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的要素,确立了宪法的最高地位,从而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党作为社会价值规范的提供者为宪法和法治提供了规范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宪法和法治约束了党的行为方式,使其服从于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2.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37-56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本文同时还将探讨强世功针对中国制度所提出的一种结合基本民主机制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性的一党宪政体系。强世功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有关合法性问题讨论的阶段上,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宪政如何根据自身的逻辑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宪政发展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民教育以及党与政府分权这两个关键问题。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为其独有的分权模式,即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力(包括依法行政)与共产党的政治权力(包括国家宪法规范)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强世功 《开放时代》2009,(12):10-39
本文从中国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问题入手,提出了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新思路。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作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律、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并呼吁宪法学应当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原理和制度。  相似文献   

4.
白轲 《开放时代》2014,(2):20-29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政权组织方式与西方所认同的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出入,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缺乏一套"合格的"宪政体系。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宪政主义的发展与建设视为一项复制西方模式的"反向工程"。从功能的角度上来讲,一个宪政体系的成功运作并不取决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机械性效仿。这篇文章以强世功对"不成文宪法"以及中国宪政秩序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对中国的宪政体系发展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本文认为,中国宪政的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违背新兴的全球宪政主义原则,因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宪政原则需要根据中国自身条件,以一个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式被应用。中国宪政秩序的核心在于共产党的政治决策权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权之间的分权模式。如果中国特色宪政可以得到适当的应用,我们没有理由将中国制度拒于普遍认同的宪法合法性之门外。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究儒家的当代新外王之进路。为此,本文依据历史论证了儒家之为中华性之本,进而对华夏治理之道的历史实现形态略作探讨,揭示了封建制和董仲舒等汉儒推动实现之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的宪政主义性质,以及儒家的民生主义取向和其制度原理,并据此指出,儒家是宪政主义的、民生主义的,"儒家宪政民生主义"是一个圆融而自洽的整体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历史角度看,在传统财政制度向现代财政制度变迁过程中,预算作为一个重要的财政范畴,基本上经历了同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预算制度的现代化也是财政制度现代化的起点和核心内容。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通过回顾中国预算的百年历史,来探讨发掘现代政府预算的民主性本质特征。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国最民主的预算体制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于是,针对现阶段预算存在的问题,借鉴延安时期的经验,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7.
郭焘 《时代经贸》2008,6(8):49-5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民主制度作为宪政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随着后现代法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宪政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没有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反而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民主制度的发展。本文就从宪政发展的发展史以及民主制度发展的概念出发分析和梳理宪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不成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之间的关系。作者用劳动分工网络的超边际分析来研究经济转轨,并把这种超边际与宪政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派以及国家经济学派的观点结合,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宪政、"三个代表"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根于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宪政观念,西方的评论家常常误解中国的意识形态、宪政和法治的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不仅能够充当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础,而且能够充当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能够推动中国宪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宪政儒学的传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丰富多元的政治传统中,宪政儒学基于善治理想的追求,表现为对政治法度之根本构造的关切和知行,围绕政治权力的安顿、规约和限制生发出宪制论述与实践证成两个方面.它与主要由法家型塑的专制性力量之间的对抗,决定了华夏政治文明的优劣与蹎踬.本文概要介绍了近世宪政儒学的三重潮流,初步阐述了其中的重要议题,揭示出宪政主义传统的古典和潜在形态.这种努力试图为宪政主义的共业接引故国文明的地气,推动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宪制秩序的维度上理解善治与自由.  相似文献   

12.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12,(1):44-49,52,53,55,59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性,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土地财政"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法律制度、土地税收法律制度以及土地收费法律制度。税收国家作为财政国家的一种类型,是指国家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中国的财政国家转型的大方向是税收国家。税收国家的基本宪政意蕴实质上就是纳税人权利的彰显以及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税收国家框架下,"土地财政"法律制度亟需改革。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在法律的层面上,农民工一方面属于国家权力的主体来源,拥有法律所规定的平等公民权;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而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法律主体地位。文章认为只有从宪政的高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地位的二元化问题,从而提供最为制度化的合法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分工、专业化和产权制度的一般均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布坎南和巴泽尔分别利用宪政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解释了宪政制度产生及演进的原因。巴泽尔认为,私人产权的产生和演进,合法的、垄断的、惩罚侵占行为的国家暴力是所必需的。本文利用内生的侵占行为(endogenous theft)和内生的网络分工(endogenous network division of labor)模型来阐述宪政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原理,并且探讨新型宪政体制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宪政理念由传统走向了现代.本文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分析了宪政理念的更新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宪政机制的要求,以期宪政理念更好的为经济体制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7.
宪政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卫 《财经研究》2005,31(3):79-90
在经济学世界里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文章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的检讨,重点从宪政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有可能成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政府与市场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互补或互替关系,宪政秩序是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悖论"的制度之解.  相似文献   

18.
正新年伊始,李小建教授专著《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探索》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基于作者30多年的研究,对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索。全书分为经济地理学理论探索、农户地理研究、公司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小尺度研究、区域研究,共5篇48章。作者试图理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中的"地理"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方向,从而在国际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既有作者大量丰富的实证研究,也有"慢踱步、冷思考"后的理论启迪,期望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经  相似文献   

19.
李波 《开放时代》2003,3(6):45-63
法治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没有法治就没有宪政。如果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立法者或执法者)意志的体现,那就没有法治,也就无宪政可言。宪政的目标决不是简单地限制政府权力。宪政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负责的、公正的、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政治和法律体系;这就要求宪法赋予政府足够的、有效的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和保持社会安全及稳定。  相似文献   

20.
魏晓欣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110-112,123
社会学法学重点探求法律所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以及如何产生这些效果。中国民营企业的宪政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平等待遇原则、保护原则与限制原则等。构建民营企业发展的宪政体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民营企业地位的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的保护与民营企业主权益的保护。据实证调查,民营企业宪政保护在四川省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损害民营企业权益;个别政府部门执法问题损害民营企业权益;各种变相赞助损害民营企业权益及其他损害民营企业权益的情况。民营企业发展的宪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现代法治国家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