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考察一系列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短期内一系列金融调控政策时房地产上市公司产生了平均的显著为负的累计异常回报率,同时,也显著增大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统风险,从而验证了一系列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所产生的负的股东财富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单凭借货币政策难以解决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问题.还需借助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引导消费预期等综合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2.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处于失衡时将出手干预房地产市场,体现在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上。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以后,购房者、开发商及政府通过舆论的传导及反馈进行着博弈和互动,这种博弈和互动的结果导致政府对调控政策的调整及利益攸关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舆论的传导对房地产政策的影响体现于它有可能有助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完善,也可能破坏了调控政策出台的初衷,它形成了新的政府与民间互动和博弈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投资者风险态度间的关系,首先运用2011年我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投资者家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因素与风险资产的持有情况,通过Heckman两步法估算投资者家庭的风险厌恶系数;然后将投资者家庭按照风险厌恶系数分为风险偏好、风险中性与风险厌恶3组,并逐组分析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与房地产财富效应呈显著负相关,与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相一致。为达到通过房地产市场拉动内需的目的,政府应采取诸如调控土地供给、保障房的合理供应等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合理引导家庭的预期。  相似文献   

4.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虽日趋成熟,但房价波动仍然较大,为此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次宏观调控。本文采用中国房地产指数通过GARCH类模型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住宅和商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对各个市场的影响不同,且住宅市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商铺市场。其二,政府实施的鼓励或调控的政策对各地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冲击效用也不相同,以首轮调控“国八条”的冲击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房地产市场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而且逐渐趋向频繁和严厉,表达了我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基本消费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等四个方面,其中后两者是引发房价过快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不一,对此应高度重视,严加调控,并认真执行,加强监管,如此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切实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心日益彰显,伴随着各种调控政策的出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重拳出击"的效果已初见端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市场不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也应该看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存在一定缺陷,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通过对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进行梳理,试图分析对房地产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国家或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宏观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方向和规模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浅析,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新政环境下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是一种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其价格不仅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也受消费者预期及政府调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房价持续攀高,政府不断出政策政抑制房价上涨。不同政策对房产价格影响也不尽相同。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通过研究房地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分析总结房地产政策与房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然而其调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用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市级面板数据模型对住房供求、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差强人意,除了住房市场供求状况影响房价变化外,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研究显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会造成房价的显著波动。基于实证结果,笔者从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等两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戴升  张举钢 《当代经济》2022,39(4):10-16
当前房地产调控在延续"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政府出台了"345新规"、信托资管新规和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严监管之下地产行业仍将保持底部波动的发展态势并具有一定的下行风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宏观经济条件恶化,叠加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弱化,使得房企信用债违约点状爆发,影响了市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旅游的异军突起,城市旅游景观逐渐成为都市旅游的新宠。在旅游者游览要求持续增涨、鉴赏品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城市旅游景观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城市人工水体旅游景观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如何选用与水体景观搭配适宜的四种观赏鱼种(红尾副鳅、锦鲤、锦鲫和胭脂鱼)来增强景观品质的方法,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的专,Jk4~C、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对于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拓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稳定辅导员队伍具有积极的作用。抓住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家化的实施路径,以期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赵福厚 《现代财经》2004,24(3):7-11
在跨国公司的研究领域中,对于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各国学者使用多种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研究。1999年波金绍等人通过研究提出了四大流派的理论。对此,有必要借鉴四大流派理论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其形成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监事会弱化是公认的.通过对财务总监、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职能的剖析,证明了多头监督,不便于建立经济监督责任制.监事会成员地位低、外部代表少、机构空、权威差,根源于原有的监督结构没发挥作用,从强化监事会组成与监督责任出发,本文提出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并入监事会,扩大监事会成员,增强监事会权威,建立统一、独立的公司内部经济监督体系,加强"新三会"与"老三会"的联系、沟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企业理论演进史的基础上.比较与评述了各流派企业本质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认为,各流派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从分析与讨论的焦点来看,集中体现为生产、交易与契约3个概念;而从认识与方法论来看.主要包括分工、交易成本与熊彼特传统3个角度。因此,对企业本质的认识还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地勘单位改制进程的不断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其壮大的重要趋势。对多元经营的优势与风险的正确认知是地勘单位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地勘单位在发展多元化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清经营风险,利用协同效应,才能实现多元化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