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计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发展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引用扎根理论,对广东省丹霞山4村128户参与旅游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农户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家庭的认知,是家庭选择可持续旅游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的认知包括旅游环境、政府、景区及社区;内部家庭认知包括自身能力、意愿及约束。通过理论回嵌,提出基于认知分析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认知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起漏斗作用,将外部和内部家庭的客观环境通过认知的过滤后,农户进行生计策略决策,从而产生生计结果。最后,提出优化农户认知方式,提高农户认知能力以及改善农户约束条件等建议,以有效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更好地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在广大农村地区,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而在乡村旅游中,农户是最直接的承担者,农户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户的生计问题息息相关,所以,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评估农户的生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本文以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可持续的生计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探讨了生计策略以及生计资产,并且在乡村旅游理论的应用上,总结了与可持续生计相关的众多研究,希望在未来对农户生计问题的研究上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户可持续生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提出旅游生计效率的概念及理论模型,构建生计资本的投入指标(旅游用地面积、旅游资金投入及劳动力投入)和以家庭旅游年收入为主的生计产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计算了广东省丹霞山128个农户的旅游生计效率。结果表明,农户旅游生计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7485,旅游对提升农户生计效率作用显著。旅游用地、资金及劳动力的投入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农户需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才能有效提高生计效率。家庭区位条件、教育水平、人情开支、旅游技能以及旅游生计方式数量对旅游生计效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户生计方式及生活水平,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传承保护古村落文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山西省碛口镇镇区、西湾村及李家山村居住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当地农户生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促进农户生计多元发展、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实现农户生活富裕的关键。本文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Fractional Probi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存在一定的生计多样化行为,但整体多样化程度不高;数字金融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户生计多样化水平。从作用机制看,促进生计多样化的原因在于数字金融使用提高了农户从事非农就业积极性,并且改变了家庭收入结构,其中收入结构的变动体现在农户自营工商业收入占比的增加,以及种植业收入贡献度的下降;数字金融使用不会影响农户的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以及务工收入比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仍需大力支持农村数字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赤溪村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相关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比例较高,但是旅游经营的项目单一;农户的学历、劳动力数量、地理位置、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的次数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有显著地正向影响作用;农户生计资本和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中的权力关系、可借款能力、家庭年收入、了解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有资源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影响农户参与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扶贫政策利用程度完善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扩大农户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完善扶贫资金体系,完善旅游供给侧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实行多项扶持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田园综合体作为探索城乡一体化及乡村新型发展的新模式,从生计恢复力视角探讨田园综合体政策实施背景下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构建农户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研究利用实地抽样调查的413份农户家庭数据,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进而量化分析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实施区新立镇与未实施区拔山镇农户生计恢复力值。同时对比分析了两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值及各维度指标值差异; 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生计恢复力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1)研究区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整体偏低,两镇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差距较小,但实施区新立镇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内部差异较大。(2)田园综合体政策实施对提升农户的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显著效果,但在自组织能力提升上暂未发现明显改善。(3)在影响两镇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因子中,农户社会参与及学习机制存在较大障碍,区域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田园综合体政策实施有助于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但农户在社会参与及学习层面仍有较大不足,建议在地区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户无形资产的投入,关注农户自组织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户的风险意识、偏好及其保护意愿,对剖析农村生态保护困局,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文章以重庆市5个县(市、区)692户农户问卷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户生态风险认知对其参与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女性户主对保护生态意愿相对较弱,年龄较大的户主保护生态意愿较强烈,家庭从事旅游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和旅游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重,其参与生态保护意愿就越强烈;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的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的风险越高,植被覆盖率降低风险越高、耕地面积减少风险越高、旅游生计持续性降低风险越高,都会使得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愿增强。[结论]当地政府应帮助农户充分认知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农村生态风险,提高农户参与农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控,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最后,因地制宜确定当地的旅游开发策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系统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青岛市城郊4区3市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空间布局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1)乡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生计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可持续生计水平呈现波动增长。(2)从时空分异特征来看,2010年各区市多呈失调状态,2015年以中级协调为主,2019年黄岛区实现优质协调,其他区市达到良好协调状态。(3)单一影响因子分析显示人口密度对2010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乡村旅游景点密度对2015年、2019年耦合协调度分布状态解释力最强。(4)因子交互影响分析表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各地区应着力于发挥乡村旅游资源要素集聚的推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聚焦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意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衰弱问题,促进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解决外生式乡村旅游模式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意境破坏、社会矛盾凸显和发展停滞等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延安市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适应性理论,分析农户在乡村旅游扰动下的适应策略与适应模式,定量测度不同适应模式农户的适应结果。厘清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提出促进农户及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法]通过参与性农户评估法及二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1)旅游开发造成案例地农户自然资本丧失,失地农户由务农或务工为主的单一适应方式向兼业型与非农型转变,分化为4种不同类型的农户,且各类农户在各描述指标方面差异显著。(2)农户的生计资本衡量3个社区旅游开发后的适应结果,生计资本普遍较低且内部各维度差异明显。对比4类农户适应结果可得:复合生计型>务工主导型>旅游服务型>社会保障型。(3)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深入解释当下适应结果对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影响农户选择意愿,其中可借款人数是最关键的影响变量。[结论]农户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生计动态适应的影响机制为旅游开发及基于此补偿制度是农户现在生计适应活动的外部起因,按照适应类型以及收入比重,分化为4种模式农户; 现行生计适应策略使农户适应结果迥异,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是农户未来生计选择的直接动因; 3个社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分异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林泽宇  杜婵 《农村经济》2023,(8):122-133
提高农户生计韧性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阻断规模性返贫的必然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其持续壮大的发展规模及其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对于提升农户生计能力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四川涉藏地区的调研样本,采用“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的生计恢复分析框架来测度生计韧性,运用logit、多项logit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合作社参与行为对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影响以及参与不同类型合作社对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异质性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受户主性别和年龄、家庭常住人口数、合作社类型和合作社销售渠道等因素共同影响;参与合作社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且农户自发组织型合作社对农户生计韧性的提升效果优于企业组织型合作社以及政府(村党支部)组织型合作社。基于农民合作社在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文中提出必须大力培育并有序引导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并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全面保障农户生计韧性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不但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在休闲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如何开发与营销推广成了旅游市场面临的新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休闲经济内涵及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必要性,主要探讨了休闲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推广方式,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推测,以期能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疫情的冲击为农户的生计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了解当前农户生计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陕西省杨凌区及其周边农户调研数据,将主客观恢复力结合,构建了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感知4个维度的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测度新冠疫情冲击下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现状并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 (1)新冠疫情冲击下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整体偏低,从高到低依次为综合生计型、兼业主导型、务农主导型、务工主导型,各维度水平均偏低且分布呈现一定差异;(2)主观恢复力指标对各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较大,主观恢复力对农户总体生计恢复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障碍因子差异较小,技能培训参与程度、个人风险认知感受、个人风险认知能力、家庭存款、社会网络支持度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产生影响。结论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基于此,可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提出差异化的生计恢复力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旅游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户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旅游扶贫效果,保障乡村旅游的益贫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湖南省凤凰县14个自然村349份农户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果]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核心诉求和主要期待,可构建“资源和市场—政策和环境—农户参与—精准扶贫”4个维度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概念模型,据此识别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结论]贫困地区宜进一步重视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整体扶贫效益,夯实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环境、资源和市场等综合环境,有效提升农户参与能力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李国庆 《农业经济》2018,(3):119-120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社区参与程度不够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本文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利益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策略,旨在从根本上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居民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阐述了结合消费者体验价值来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与意义;揭示了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流失,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撑力不够及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给出优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定位,健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政策支撑体系,增强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资源开发优势及创新乡村旅游景区可持续经营能力等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及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Pandey等(2011)提出的适应能力评估框架,采用2015年底抽样调查的600多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结果]不同适应性水平搬迁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耕地面积、住房面积、物质资产、人均纯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对他人信任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农户生计适应能力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适应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生计资源致使农户生计适应能力表现各异,进而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适应策略。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改进可持续生计框架,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生计现状,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推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量和生计资本稳定性的建议。方法 文章引入主观满意度对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改进,建立适宜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究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持有量变化,并对其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1)者相镇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迁后生计资本综合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物质资本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下降;(2)者相镇安置点农户搬迁后生计稳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搬迁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生计多样性和收入多样性降低,非农业生计多样性提升;(3)搬迁后农户生计耦合度提升4.059 6%,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由低度耦合提升至中度耦合。结论 者相镇安置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类生计资本指标差异明显,推动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均衡发展和提高收入多样性,可帮助搬迁农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