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科技创业生态系统是区域创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系统的动力学基本结构模型,分析了科技创业人才、创业技术、创业资金和创业服务4个重要创业资源的反馈机制,并为实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群落系统的有效运行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为背景,分析江苏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探讨协同治理背景下区域科技资源生态群落。以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双维度分类为发端,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群落中企业种群增长与代谢趋势,阐述区域科技资源生态系统和谐共振机理,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究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文章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4个层次,并结合产业生态理论及人工智能产业自身特点,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及非生物成分中各构成要素,分析了生产者种群、消费者种群、分解者种群等内部要素并建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型。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是在质量与数量上对农村金融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农村金融生态平衡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与渐次优化的过程。应从提升农村金融物种质量、培育金融种群数量和提高群落适应能力和优化生态系统的协同能力上做大做强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运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治理机制,有助于突破传统区域科技服务系统的局限性,加快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与整合,促进城市群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阐释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基于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与信息生态系统的类比分析,明确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的信息因子和生态位发展规律,构建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并借鉴信息生态位整合思维提出“主体协同-产业耦合-城市联动”的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治理机制与实现路径。城市群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以信息流为链接纽带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处于合理生态位运行的信息能够正确引导科技主体之间、产业之间与城市之间的其它服务资源流动,最终形成整体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学理论和金融共生理论,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种群共生关系及共生效应,以2010—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共生度测度模型和融合速度特征的共生进化动量模型,测度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与共生进化动量。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共生度较高,但其共生进化呈疲软甚至恶化态势。相较而言,虽然中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度较低,但其共生进化呈良性上升态势。据此,提出强化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与共生进化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联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特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内涵与影响要素进行理论阐释,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结合可持续创新种群结构、可持续能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3个维度,重点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建设路径。根据维度要素的不同组合构型,归纳出4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的建设路径;相对于其它要素,创新种群新颖性与政府创新投入对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更重要。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可持续运行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产业生态理论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系统,阐述湖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及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湖北省科技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框架,并提出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科技众筹将民间资本与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对接,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互联网金融生态乱象丛生,互联网科技众筹发展尚不完善,建设互联网科技众筹金融生态应重点落地风险控制体系。运用金融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互联网科技众筹业务模式,梳理了互联网科技众筹金融生态风险控制体系逻辑与架构,从生态主体风险行为、生态环境内外部风险、生态关系风险类别3个角度总结分析互联网科技众筹金融生态当前存在的风险,研究与构建了互联网科技众筹金融生态风险控制体系,并从发挥生态主体作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维持生态关系平衡3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经济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系统,民间借贷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文章在实证分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从疏导和扶持农村民间借贷的视角完善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构建适应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洪名勇 《经济地理》2003,23(5):606-610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合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知识生产、交换和运用(消费)情况。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大多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区,多是东部省区;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区,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省区,多属于西部省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西部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三产和城市中央商务区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针对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较少。通过对科技三产和城市中央商务区各自发展现状的比较,剖析了二者发展的内在联系,指出二者的互动发展,有利于形成科技三产和城市中央商务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对增强科技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当前河北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河北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芳  李炳军 《技术经济》2010,29(12):74-76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5.08%,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农业科技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科技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规律性,即:①生活资料需求、生产资料需求、生态环境需求和社会文化需求等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②清除或缓解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瓶颈”制约,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突破口;③提高由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构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是它业科技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科技创新是人、组织和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从新知识到新产品的一条直线,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的任务就是降低创新各方面的风险,利用市场力量去刺激创新,探讨了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运用法律制度对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是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了乌克兰在经济转型期依赖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一些主要政策和措施,对我国开展技术创新与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阶层结构理论分析认为科技金融生态与科技金融内部主体具有典型的阶层结构特征,通过构建两阶层线性模型对上海科技金融生态作用科技创新产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比不考虑阶层作用和考虑阶层作用的8个模型结果发现:上海科技金融生态通过与科技金融内部主体的跨层级交互作用影响科技创新产出,且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构成科技金融生态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科技创新;各环境因素对科技金融内部主体影响具有差异性.未来应从阶层结构视角优化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斯洛文尼亚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脱离前南斯拉夫独立以来,由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保护和稳定了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该国科研能力的主要部分得以延续,而且,随着经济的好转,以及借助加入欧盟的契机,科研能力逐步恢复并走上正轨。本文从科研管理体系、科研组织架构、科技投入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斯洛文尼亚的科技体制,并分析了其特点,认为其科技体系主要继承前南斯拉夫,科技政策受欧盟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欧盟的平均水平相比,斯洛文尼亚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良好,但是产出端问题不少,表现差强人意;公共研究机构与大学和商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法国坚持国家主导科技发展,一直采用以国家目标为宗旨的管理模式。面对近年来经济停滞不前,科研水平下滑,法国政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完善研究与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科技主管部门;调整部署国家科技战略,深化高教和研究体制改革;国家立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税收政策,扶持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完善科技考评体系;重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与中国在多领域广泛开展科教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