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钱波 《现代经济信息》2013,(14):262-263
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在理论基础上选取合理变量,构建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得出ROA系数为4.987,说明盈利能力越好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SJYJ系数为1.032,说明年度财务报告不存在质量问题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越高;ST的系数为-0.56,说明越是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选择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力就越存在不足现象。另外,上市公司规模和控制权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年茂 《经济师》2003,(9):120-12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 ,使得内部控制失去了其应有的基础。面对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理论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环境。文章借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理论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以期能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财务信息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结合上市公司所有者与其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供需关系分析,从委托代理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从概括性原则和具体性措施两方面着手,并要着重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构建,内部控制是衡量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中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认识不一致,比较混乱.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应统一指导和规范、全面构建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并概述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最后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为了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作用,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其次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的五个组成要素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ICI);再次运用上市公司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刻画内部控制各要素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五个层次的权重,并估算出ICI;最后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确实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恰好解答了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是否真的发挥了合理保证作用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入手,阐明了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以期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张旭 《时代经贸》2012,(20):126-127
本文以2011年沪市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样本,分析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沪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所占的比率小;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语言不清;沪市上市公司披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层控制、员工控制、经营与财务风险评估等基础建设问题上。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对沪深两市2009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情况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如公司规模、上市年限、审计机构、大股东股权比例都对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产生影响。其中,规模越大,大股东股权比例越高的公司越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相反,审计机构规模越大,上市年限越长,越不愿意披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上市公司内部体系,无论从宏观社会层面、政府监管层面,还是企业个体层面,所具有的意义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的界定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旨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分析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创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指数(ICQ),并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的效果.这一方面为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兴加转轨市场独特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与公司价值创造方面的文献;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12.
内部控制是公司健康和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在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出现重大管理缺陷,本文以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为例,分别以内部控制缺陷出现的具体环节、内部控制缺陷的本质体现以及内部控制目标具体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姗 《时代经贸》2013,(22):23-2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提高对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患透明度、提高市场效率、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患披露动力不足,外部中介机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不利于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还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改革。因此,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简单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验证了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研究显示: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控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显著负相关,审计师变更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审计师变更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之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具有明显的效率信号传递效应特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与监管是提高其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从控制环境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失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经济师》2008,(10):110-111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是上市公司违规违法案件却不断曝光。其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而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控制环境,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使企业“要我控制”转变为“我要控制”。文章通过从控制环境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寻求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2011年,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第一年,会计师事务所及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本文就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如何改善现状、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字     
《经济导刊》2007,(10):5-5
20% 在德勤一项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74%上市公司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但只有20%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进一步与监管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3~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与股价崩盘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加剧其股价崩盘风险,并且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股价崩盘风险越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能抑制其股价崩盘风险;在业绩较差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中,进行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对其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契机,利用2006年年报资料,对沪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沪市上市公司未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事会报告、重大事项和公司治理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较多,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较少;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较大、外部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情况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方法是基于“缺陷观”、“目标观”与“要素观”三种观点,对内部控制做单方面的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本文从“整合观”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逻辑框架,吸收“缺陷观”与“目标观”的合理做法,构建一套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形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为解决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