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李学鑫 《特区经济》2012,(3):248-250
基于产业转型的内涵及类型分析,论述了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形成动力,解析了其构成要素。认为中心城市产业转型能力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直接动力是转型压力,包括与原始创新相关的转型压力、与二次创新相关的转型压力、政治-制度转型压力和区域外生的转型压力。静态地,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能力包括产业的应压能力、察压能力、进入能力和退出能力;动态地,主要由马歇尔集聚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城市化经济、相关多样性和区域人力资本等5个演化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2.
近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中创新是关键。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升级,集群进行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是关键。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已经具备了条件。从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的参与方、动力分析,合作博弈均衡可以实现。要维护该合作博弈均衡,必须有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政府也应将产业政策转变为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深入嵌入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就企业自身而言,产业的相关变革可能约束了企业的一系列相关行为,这种行为在短期来看,应是增加了企业的实际成本的;就长期来看,会有声誉、绿色绩效等利好因素影响。基于产业约束下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探讨,旨在理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产业外在因素影响情况以及在产业因素影响下的企业如何履行其社会责任,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金融危机二次探底的背景下,成功嵌入全球价值网将对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和战略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文章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基于全球价值网理论,深入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本地的综合比较优势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绍兴纺织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提出在全球价值网视角下促进传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诞生兴起的摇篮,是新兴生产力蓬勃生根的动力源泉,是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支撑。近年来,宁波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和促成了一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落地发展,对全市经济特别是服务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企业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烨  彭璐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61-164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受生态环境保护约束的日益加大,我国越来越多资源型企业面临着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实现持续发展的挑战。文章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应代表性资源型企业转型实践的实地调研,从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出影响资源型企业实施产业转型的关键成功因素,即政府的支持力度、企业所处行业和区域状况、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资金能力,以及制度文化的革新度。  相似文献   

7.
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浙江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支撑。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应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推进制造业从传统模式向先进模式变迁,为经济转型提供核心产业动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转型提供后发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8.
面对大国博弈全面升级和新冠疫情叠加造成的全球产业链重塑,处于产业链条中心、并正在向高端攀升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应对困境、实现强国战略的关键。与工业创新的认知相联系,以实现中国产业体系整体的创新为目的,把研究的焦点置于中日两国制造企业本原性创新动力的比较,将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从后起国家的角度,观察与分析一国在经济崛起、赶超和当代转型中的企业创新动力来源;使用演化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和认识市场需求变化与变迁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作用,将对我们纠正现存的认识偏差,获得有关创新动力的发展经济学新认识有所帮助。同时在实践中借鉴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通过最基本的生产与需求两大领域的活动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创新自觉的中国制造企业,就有能力和有路径在保证产业链安全的基础上,快步向产业链的高端跃升。  相似文献   

9.
产业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及核心推力。通过分阶段观测广东改革开放40年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发现,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演化轨迹是一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跃升之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持续性产业升级。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府干预及制度安排等四大动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动态更迭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的耦合动力机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适应不同的阶段特征及红利条件,通过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调整,广东产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应以全面创新驱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迈向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韩国、以色列、比利时这三个国家在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道路上,各有特色,也很成功,如韩国诞生了三星、现代和LG等全球知名的企业,以色列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硅谷的硅溪,比利时已在钻石、制药、生物科技及可再生能源等多产业建立竞争优势。这三个国家的创新科技产业的做法给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冯洁  陈越 《浙江经济》2014,(13):24-27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商业模式创新既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更是产业提升的不竭动力。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商业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电子商务作为创新元素,探索更多的模式创新路径,不仅是经济换挡提质的客观诉求,亦是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自觉要求。  相似文献   

12.
推进浙江工业的转型升级,要充分把握浙江工业经济的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性,树立五种发展观;要结合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重点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制造主导向制造与服务并重转型、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企业管理现代化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3.
转型的启示     
《浙江工商》2008,(3):28
温州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都像当初的诸建平一样在渴望着转型,从诸建平的成功转型,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有助于很多还在摸索中的温州企业主:  相似文献   

14.
顼继芳 《中国经贸》2014,(24):130-131
目前煤炭企业遇到的经营困难,在深层次上的根源在于煤炭黄金十年所掩盖的粗放发展方式和巨大的结构性矛盾,市场下滑只是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的“导火索”。煤价大跌给我们上了一节深刻的转型课。它提醒我们,单一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经济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坚定转型决心,加快转型步伐,跳出“唯煤”思路,大力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大力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国内外许多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相近条件与环境下,转与不转、转得快与慢,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早转早发展,不转难发展。转型不是可转可不转的问题,而是必须要转,如何转好的问题。通过转型,可有效延伸煤基产业链条、发展多元支撑产业、实现精细集约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滦集团的企业转型发展模式和战略构想令人振奋,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探出一条新路,经验值得借鉴。煤炭企业要想转型成功,需要重点解决好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我国颁布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和山东省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构建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2-2011年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绩效总体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但依然存在产业和产品升级基础不牢、产业价值链升级缓慢、主体和区域优化以及境外转移升级不稳定等问题。建议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价值链高效整合,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企业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我国企业面临模块化时代新的挑战。该文通过对企业模块化过程中的收益曲线和成本风险曲线的分析,阐明了企业模块化的边际条件、企业模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据此对加快我国模块化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广东省关于“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及问卷数据,检验了产业集群归属是否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同时探究其作用机制,并考察了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等不同情境下产业集群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且集群内的企业主攻生产制造环节更能充分发挥效能。产业集群的效应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三个方面体现出异质性,更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薄弱、中小民营和“专精特新”等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机制分析表明,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技术研发、培训服务、同源供应商和订单分配等途径推动数字化转型,反映出集群的知识溢出、资源共享和交易匹配等三大效益机制。该研究以一手调研数据拓展了现有文献中对产业集群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测度方法;以机制分析揭示产业集群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和阶段差异,印证并深化产业集群理论。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必须互动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勤  童明荣 《宁波经济》2009,(10):14-15
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相互促进 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互动发展、互为支撑。从近几年宁波产业转型和金融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不断优化的区域金融环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为金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进行的珠三角产业转型,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地方政府也在不断为转型企业提供帮助。政府主导的追赶型产业政策尽管目标正确,但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一国经济的根本原则应是比较优势,因为企业的自生能力得到了重视,企业的自生能力是转型成功的根本,政府职能应向监管型政府转变。分析珠三角外在环境与内在机制约束,发现珠三角所处的东亚生产网络缺乏最终消费市场;基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珠三角处于自然资源优势阶段;基于劳动力优势出口模式制约了技术进步,珠三角产业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市场制度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肖跃 《特区经济》2011,(1):95-96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通过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后,近年来广东面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挑战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问题。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台湾省类似,台湾成功实现经济升级转型的经验值得广东借鉴。本文回顾新台币汇率制度调整的历史。新台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台湾当局均推出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与汇率制度调整相搭配,实现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转型的目标。台湾省应对汇率制度调整,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值得广东借鉴。正确认清广东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路径,并从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广东可将货币升值的压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