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采用委托代理模型,以股东为风险中性、经理人为风险厌恶为基本假设,分析了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两种股权激励形式的激励作用。结果显示,当限制性股票无偿赠送给经理人时,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大干股票的激励作用;为激励经理人采取股东希望的行动,股票期权对股东的经济成本低于限制性股票对股东的经济成本。这一结论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方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礼琴  吕康银 《时代经贸》2014,(4):64-64,66
股权激励是近50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以激励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制度。管理者股权激励,作为一项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已经部分为理论和实证所证实。本文对三一重工股权激励方案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股票期权,并探讨了股票期权的适用性优点,如股票期权不会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在限制性股票计划中激励对象可能享受“免费的午餐”的机会等。  相似文献   

3.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权利义务、估值、会计、税收等多角度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近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公司偏好选择股票期权,但主要行业选择没有差异。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两种激励政策的证券市场反应后,发现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具有正面反应,但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十分显著,而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并不明显。本文认为,限制性股票优于股票期权,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4.
公司如何选择有效的股权激励方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以2006—2016年中国A股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高管的风险态度差异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管的风险回避倾向越强,公司越倾向于授予风险较大的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高管,以激发高管的风险承担意愿;高管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公司则越倾向于采用风险较小的限制性股票期权方式进行激励,以削弱高管的过度风险追求倾向。进一步研究表明,当股权激励方式基于风险承担与高管的风险态度相匹配时,公司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激励契约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股权激励中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功  俞玮 《经济师》2011,(1):112-113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我国股权激励最为主要的两种方式,文章对两种方式能够达到的实施效果、对激励对象的资金需求程度、定价机制、价值评估、个人所得税收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探讨,并对证券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限制性股票方式对激励对象相对有利,但证券市场对限制性股票几乎未作出积极反应,相反,股票期权方式下,证券市场反应积极。  相似文献   

6.
经理人股权薪酬合约中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如何配置与其激励特性及经理人股票期权价值相关。本文使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衡量经理人期杈价值时存在没有考虑经理人异质风险态度、风险构成对期权定价的影响。介绍了3个不同模型支撑下的股权薪酬合约结构的理论,并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权薪酬合约计划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静华 《时代经贸》2013,(2):125-125
股权激励主要着眼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在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明晰了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的问题之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必然性,并得到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有效途径这个结论,由此认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仍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微软宣布弃用股票期权制度使股票期权经受前所未有的拷问。本文在对股票期权进行研究后,认为分红配股是就经理人过去的绩效给予奖励,这一方式通过利润分享和利益一致的制度让经理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股东的利益。对经理人分红配股将是未来公司对经理人薪酬激励的最佳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9.
杨亮 《中国经济评论》2006,6(2):51-55,64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其有效运行可以将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真正统一,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实现低成本的“工效挂钩”,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实际,就股改前后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进行分析,揭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股权激励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红旗  钱怡 《财经研究》2003,29(10):48-53
本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发的有关股权激励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中国实行期权会计处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我国现在试行的期权制度,局限于对经理人的长期激励。(2)支付股票期权在会计上应当确认为费用,而不是税后利润的分配。(3)在目前中国,股票期权价值的计量最适合的方法是内含价值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最小价值法。(4)在期权确认日期上,支持在期权授权日确认股票期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并不一定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一些高级管理人员(以下均称经理人)经营管理企业,经理人作为企业最为重要而稀缺的特殊人力资本,对他们的激励是否有效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部分企业是采用年薪制对经理人进行激励,但年薪制只解决了当年的激励问题,无法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激励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按照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其中期权激励方式,不受其风险承担能力的限制,通过增加期权的数量,可以产生很大的杠杆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方式将鼓励经理人“创新和冒险”,从而获得超值收益。由于激励特点的不同,不同股权激励的适用场合也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业务成长性高低、行业特点、环境不确定性大小,都对是否适用股权激励和适用何种股权激励产生影响,股权激励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和期权激励外部环境的不成熟对期权激励的推行都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股票期权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薪酬制度,为企业改革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带来了生机。它以其独特的激励作用,使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趋向长期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业绩,降低企业对人才的激励成本,吸引人才,稳定经营队伍。我国企业虽然引入了股票期权制度,但是由于体制的不健全,使股票期权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削弱了股票期权的激励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股权激励一直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股票期权作为对经理层股权激励措施之一,就中国目前的环境来讲,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力量;以股票期权为出发点,探究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大多套用的是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模式,对于这种特殊任命制下的公司管理人员,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能否达到预期激励效果,提升公司经营业绩日益受到公司股东与政策制定者的质疑与关注。文章以215家国有上市公司2010—2013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5家国有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实施前后其平均业绩排名变化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国有上市公司平均排名上升了23%,具有较好的正向激励效果。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对激励方案实施前后公司代理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代理成本没有显著降低,激励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2年间宣告并坚持实施股权激励政策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法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与公司绩效水平的改善显著正相关;实施限制性股票带来的绩效改善程度略高于股票期权模式,但两者差异并不显著。最后从上市公司自身和法律制度两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吕春晓  王琳 《生产力研究》2004,(6):155-156,164
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 ,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模型以及它在我国实践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了EVA业绩评价指标及其优势。最后指出将股票期权与EVA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经理人股票期权在我国的运行以及发挥期权的激励作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期权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会琦 《经济师》2000,(8):148-149
经营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如 3- 5年 )内 ,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叫股票期权。购买这种股票的过程叫行权 ,约定的购买价格叫行权价。股票接解冻后 ,经营者可以将股票转让兑现。转让价与行权价之差 ,便构成经营者的长期收入。这种收入可能是正的 ,也可能是负的。因此 ,它是一种风险收入。其优点是激励作用大 ,能使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缺点是对管理者来讲有较大的风险 ,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多变性 ,使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完全依靠经营者能力就可以决定的。股票期权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股票期权激励与最优激励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砚新  王欣 《现代财经》2003,23(11):31-33
现代企业的公司制度实质上就是委托代理制度。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就必须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促成代理人的合理行为,从而保证经理人和股东利益实现渠道的一致性。股票期权制度正是这样一种满足激励约束相容机制的设计。然而,在设计期权激励制度的时候,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激励系数的确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代理人提供不同的激励程度,并使其满足激励约束相容条件,则是实现最优机制设计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程绍张 《当代经济》2016,(5):125-126
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股权激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使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股权激励计划公告窗口期是否出现超额的正收益或负收益.通过研究,能从中判断是否存在信息被提前泄漏、管理人员为了做低激励期权的行权价或限制股票的成本而操纵股价等现象,还可判断投资者对此事件评价.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从总体和分类等多方面去观察,我们研究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对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告事件给予正面态度,处于股权激励公告事件窗口期的公司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等诸多有建设性,为政策制定者、实施人、监管层等各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朱文峰 《经济师》2006,(9):170-171
在现代公司的治理机制中,如何激励企业经理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文章以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探析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并对委托人在运用股权激励中所面临的困境给予一定的解释,以期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提出一定的积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