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珠三角城市制造业的统计数据,从地区专业化系数、产业结构差异系数和空间分布差异系数及区位商的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地区6个城市的制造业聚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珠三角城市制造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专业化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而东莞市等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下降;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聚集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网络发展重构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人口活动,世界城市通过生产者服务企业的空间组织影响着我国城镇群发展。利用"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研究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公司业务联系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城市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力。分析表明:香港、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和上海、北京等地区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影响显著;世界城市对珠三角的影响力与自身网络连通度和区位条件相关;深圳、广州中心城区等多个城镇节点发挥对外经济联系功能,与珠三角"多中心"空间结构相吻合;不同行业的生产者服务业公司在网络规模、选址倾向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改革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为显著.本文通过运用因子模型,选取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32个城市12组年统计数据,计算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依据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对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方法的珠三角都市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珠三角地区(ROD)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结构,把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为经济功能发展水平、社会功能发展水平和生态功能发展水平三个子系统,并据以设置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各城市都市农业发挥经济功能的水平高,部分城市的都市农业在发挥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方面还须改进。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低洼易涝区除涝防渍的水利工程措施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取得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又一大制造中心.然而,在珠三角内部,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分工不明确等制约珠三角以至于整个广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只有实行有效的错位分工,才能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具体考察了2000-2009年间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外商直接投资外,其他五项因素对经济增长均有正面效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人力资本等经济要素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珠三角和长三角范围的界定 学术界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有不同的划分.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苏南和浙北的15个城市.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境内的9座城市.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导刊》2011,(6):36-37
广珠城轨、广深港轻轨、广佛江中珠城轨、莞惠城轨……"轨道交通"已成为近几年来珠三角交通路网建设的关键词。根据广东出台的《珠三角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方案初步构想》,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三环八射"的轨道交通网络构架。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建设完成后,以广州为中心,1小时内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广佛肇、莞深惠、珠中江)可以互相通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1小时生活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通过构建城镇群等城市联盟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有效的手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先后形成的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城镇群,通过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扩散,带动区域整体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不同层次下各城市及区域主要产业就业人口区位商的计算比较,揭示了珠三角区域在制造业方面,大珠三角区域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及泛珠三角区域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不同层次城镇群内各行业的竞争发展趋势,由此验证了建立不同层次城镇群的必要性和竞争优势,为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非建设用地数量、功能与性质的巨大变化,决定了必须改变传统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策略.通过划分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生态基质用地和可建设用地,严格确定其边界,并分别予以严格的保护和发展导引,从而协调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生态敏感性分析作为理论成熟、应用广泛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大连山一青龙山片区为例,选取合适的生态因子和分析方法,研究各因子时地块生态敏感度的综合影响,进而划分生态基质用地和可建设用地,从而阐明生态敏感性分析在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调查厦门市电磁波设施现状分布及设施与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冲突的基础上,根据电磁波设施相关技术规范和设施所在片区或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以及开发动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方案、控制对策及规划建议,以期确保无线电通信业务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雨水利用的角度应对城市内涝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洪强 《价值工程》2014,(10):310-311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城市雨水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城镇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阻碍了城镇的发展。降雨超出城市排水系统能力,形成洪涝灾害,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城市安全与正常的运行。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的内涝问题,从雨水利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内涝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田青 《价值工程》2014,33(33):78-79
地面沉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不但破坏了地面设施,还改变了环境,对城市建设、人们生活造成了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导致地面沉降的因素,监测地面沉降的方法,解决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冲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均在雨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问题,造成了人员财产损失,对城市品质和形象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发展影响的视角,尤其是从城市市政工程和水系系统规划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探讨了低冲击负荷影响开发、城市规划、城市市政工程专项和其他专业规划与城市内涝问题的关系;初步展望了城市内涝防治规划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技术方法;提出应在下一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利用城市发展转型与重构的契机,采取若干具有建设性的规划、工程和管理措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开发模式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东 《物流技术》2010,29(7):137-139
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枢纽项目的建设经验,提出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配套商业综合开发,并创新思路,对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规划、土地、建设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创新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北京市面临的内涝水患和水资源短缺双重矛盾,融合国内外最新的生态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以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构建城市"绿色海绵",转变依赖大规模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探索雨水资源化的新型景观途径。以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拓片区为例,具体研究"绿色海绵"构建的技术方案,规划三级生态雨洪调蓄系统,通过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就地入渗,实现城市防涝、水源涵养和水景营造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local and through traffic when allocating land for transportation at the expense of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The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give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between both uses, via Pontryagin's Maximum Principle, and shows the impact of through traffic on the urban structure, on local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on the cost of housing supply. The cost functionals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total burden to the inner city and a connection is made to the ongoing discussion of the ‘exploitation’ 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