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发展的程度尚未达理想水平,其重要原因是其在管治理念、管治模式、管治体系和职能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管治模式和协调机制。要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须在管治模式和协调发展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即确立都市圈管治新理念,建立京津冀都市圈双层多核管治模式,强化“管理模式”与“社团模式”;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作用,建立“非实体性”行政层面协调机制,建立省市政府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防灾减灾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4.
秦柳 《经济前沿》2008,(8):8-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本文针对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及其特殊性,构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机制:经济协调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和制度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区域经济协调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三大类型,各主体之间应当实现平面式协调与交错式协调的结合。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应当以和谐、科学发展以及社会政策整合为协调战略。同时,本文认为,建立健全协调主体的机构设置制度、政府经济协调行为的环境评估制度、针对各协调制度本身的规划和审查制度,是在具体制度建设层面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般路径与机制的基础上,借鉴区域旅游流理论,提出了旅游业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三种机制,即赶超机制---基于区内旅游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机制;帮扶机制---基于区际旅游的先行区域的拉动机制;协同机制---基于区内和区际旅游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根据上述协调机制,以及政府和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互补作用,尝试构建了旅游业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路径;进而针对当前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基于旅游业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振兴东北经济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要突破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受地区利益、体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阻碍 ,实现东北经济的协调发展 ,必须做到 :科学规划 ,统筹协调 ;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协调 ;筹资主体与筹资渠道协调 ;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 ;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建设协调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  相似文献   

8.
成渝新特区都市圈建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目前成渝经济区的都市圈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该区域已经出现都市圈的雏形,但仍有影响都市圈形成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成渝都市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房君 《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48-149,27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多项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产业,由于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使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自动协调,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区域旅游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在探讨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看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并将其贯彻于政府、企业、市场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与东北经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激活市场.然而,东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地区利益、体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的阻碍.所以,实现东北振兴需采取如下协调发展对策:必须注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协调;筹资主体与筹资渠道协调;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从“增量”和“存量”视角深入探讨多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子系统发展质量最优,环境子系统排最后,不同区域和地区系统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二是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存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增量资源,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增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存量资源;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整体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发展呈“V”字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条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下,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是解决跨区域环境冲突难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基于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技术政策构成的现行环境政策体系框架,以五大区域为研究主体,七项对策构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在管理政策方面,建议设立多部门多行业参与的跨区域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构建责权明晰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以节能减排和绿色GDP完善行政人员政绩考核体系,强化环境管理法规建设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任务是完善资源环境配置机制以优化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在技术政策方面,以生态型替代生态破坏型的产业置换机制和制定区域性产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在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本文探讨了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圈层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为了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的视角,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规划的国家战略为背景,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规划思想、规划目标以及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认为制定和实施长三角的区域规划,必须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机制来发挥区域规划的效应,区域规划应充分反映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区域的公共利益并且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规划所追求的应该是有限目标和弹性目标,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协调机制应该在这一框架前提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试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珠三角城市会展业蓬勃兴起,由于缺乏会展龙头城市带动和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导致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必须结合会展经济空间运动规律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会展城市体系,核心是以区域会展经济带为基础,整合以广州为中心的会展都市圈.要实现该区域会展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形成区域战略同盟,推进整体的品牌推广,联合港澳提升区域地位.  相似文献   

19.
都市圈是城镇格局中重要的空间形态,也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区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有超过300万人的都市30个,都市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对都市圈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都市圈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的编制重点,引导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并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合作路径与方向,促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面临众多矛盾,社会的个体化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治理资源的分散化与社会风险的系统化、治理机构的边界分割与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以及网络世界的碎片化与现实生活的持续性之间的矛盾等,成为区域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协同共治是解决上述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方面将协同理论运用于区域治理实践,超越单一系统形成综合性的行动和治理模式,系统构建理论指导、体制机制、效果评估和反馈体系等;另一方面提升区域政府联合体协调能力,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治理的权利和能力,并进一步在行动中产生创新性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