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农村经济》2009,(7):46-46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思路,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科学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1999年至2008年,我国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163万亩。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应用SPOT5遥感影像在GIS软件支持下,研究哈尔滨市建成区和5条高速路周围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研究方法:渐变尺度研究法(VCM).研究结果:在建成区周围6km以内的缓冲区,随步长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在6km处达到最高值,6km以外的缓冲区则呈逐渐递减趋势.在以由哈尔滨市向外辐射的5条高速公路中心线为基线、1.5km为步长的缓冲区内,随着步长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研究结论:哈尔滨市建成区周围建设用地呈跳跃式发展.高速路周围的建设用地随距离增加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禁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自发、无序流转逐渐盛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加强了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探索、规范管理,促进了流转有序进行。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演变与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紧密相关。今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需从修改流转立法、明确流转主体、合理分配流转收益以及加强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其向纵深发展,从而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趋紧,针对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不足,耕地数量每年逐渐减少等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并通过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利用闲置土地,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要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5.
高靖 《山西农经》2023,(22):117-119+144
现行的土地制度与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逐渐明显,推动农村零散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寿阳县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通过合理高效配置寿阳县土地资源,推动寿阳县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进程。零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重新组合后入市,将原来农村建设的一些不规范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加以解决。同时,通过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可以实现城乡土地均等入市,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云南自由贸易实验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Arc GIS 10.6、Fragstats 4.0、IDRISI 17.0以自贸区2010、2015、202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研究表明,(1)三个片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为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草地和水体基本保持不变。(2)在研究期前期,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耕地,后期为未利用地,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3)在发展过程中,其整体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但连通性和集聚度逐渐加强,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林地破碎化程度加重,聚集度和景观优势不断下降,并转换为建设用地;随着人类干扰因素不断增强,建设用地优势表现明显,聚集度高,区域景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景观空间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7.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全国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区183个,共使用周转指标4924公顷。在挂钩试点项目区的申报和组织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亟待解决。周转指标的涵义应明确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挂钩试点的规模控制和管理,通过下达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周转指标来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土地供应逐渐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用地需要,我国通过一系列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允许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入股、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方式入市,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有利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市场供求紧张的现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保护农业发展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总结适宜我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路径,并提出推进黑龙江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啬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各种运作模式特点、利弊分析比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乡建设用地动作方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资源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 1949年我国耕地为14.68亿亩,人均2.7亩。1957年耕地面积为16.77亿亩,人均2.59亩。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人口猛增,到1989年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35亿亩,人均仅有1.3亩。40年中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我国已有1/3的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主要是在气候、水资源优越,劳力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南方)。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来,耕土面积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控制,全国耕地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总体思路.然而从近十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199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45亿亩,截至2007年,减少为18.26亿亩.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有建设用地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  相似文献   

12.
“填空挖潜”消灭空心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空挖潜”消灭空心村河北省清河县土地管理局杜新月,万力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我国每年的耕地锐减量平均在300万亩左右。过去提及耕地减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建设用地、乡镇企业用地等生产性质用地对土地的冲击力,看到了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厂矿,却忽略...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建设用地行政划拨逐渐演变为多种使用方式,其使用权的类型与权能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从"物权法定"原则出发,分析了现有国有建设用地权能的变化过程、问题及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旨在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在土地流转中促进农民增收,并严格保护耕地。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由重庆市政府出资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从事地票交易。所谓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用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5.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是当前土地管理的热点,也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盘活存量土地、保障建设用地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定南县为例,在对31个居民点用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挂钩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1996—2004年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现状和非农建设用地现状及问题分析出发,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的耕地非农建设占用严重,另一方面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现象严重,认为建设用地供给没能充分反映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建设用地供给机制优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扩张体现为趋同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投入,反映地区差异政策的虚拟变量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扩张;2分区域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均为正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东部地区减少建设用地投入,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促进建设用地扩张,反映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贡献度等,定量分析2000—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津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减小,三种一级用地类型中,生产用地数量约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4.46%。(2)从土地利用转移来看,生态用地流出最多,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流入最多,其中在2010—2015年生活和生产用地转入明显减少,开始逐渐向牧草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转入。(3)天津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40 3、0.329 6、0.316 0、0.314 1,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在减弱。农业生产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型生产、生活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间的供需变动和影响。研究方法: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城乡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二孩政策下2016—2030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研究结果:(1)2016—203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需求量将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明显大于农村建设用地的需求,且在人口快速释放的第一阶段(2016—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明显,后期趋于平稳,但未来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矛盾将持续加大;(2)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上升,变化速率渐缓,个别省市的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下降,且不同省市之间的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并不一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因地制宜,提早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