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对外部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与H股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对比分析,得出香港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要高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认为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内地金融监管整体水平低于香港金融监管整体水平.本文得出的政策建议是,为了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应尽快提高金融监管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香港金融监管的特点看其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波 《南方金融》2002,(12):31-32,51
本文从分析香港金融监管制度三个方面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借鉴意义,并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建立金融机构自我风险的约束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2年是"金融监管年",年初召开的银行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在现存金融监管体制下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工作。高级管理层也认识到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力度的薄弱性,明确提出要完善和修改有关银行法规,提高监管的透明度,按照国际管理标准,建立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其目的是保护存款人、投资人的权益。由此可见,国家对银  相似文献   

4.
<正> 金融监管是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工作职责,也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监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素质,使基层金融监管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是摆在全体人民银行员工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各级人民银行已逐步认识到监管中人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部分  相似文献   

5.
蒋定之 《银行家》2007,(10):28-32
大型银行监管历来是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和完善大型银行监管是银行监管重心,这是因为大型银行的发展对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监管工作角度看,大型银行监管是监管工作的主导因素,也是衡量监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对外方面来看,大型银行监管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与国际监管当局对话的主题。随着大型银行体制、机制和国际化进程加快而发生的重大变化,怎样做好监管工作,是个很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银行经营全球化和监管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法对银行跨境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单一监管机制(SSM)的创立是欧盟迈向统一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一步,目的是在欧盟层面识别和阻止银行风险的传播、扩散。欧洲中央银行(ECB)是SSM的主管机构,负责欧元区重要银行的日常监管及其他银行的间接监管。SSM的创建顺应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对欧元区、欧盟成员国、第三国及国际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欧盟作为我国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和资金来源地,其金融监管改革也必将对我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SSM的产生背景、法律依据、对象银行、监管任务和职权、治理结构、行政处罚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地与香港之间证券监管体制的局限性使得两地无法对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备忘录为主要形式的两地证券跨境监管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显现出其弱点,无法对相关的人和事进行实质性调查与监督。本文认为,加强内地与香港证券监管立法,授予证券监管机构必要的执法权力,是加强在港上市内地企业证券监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杜晋玉 《金融与市场》2005,(9):50-51,58
本文主要运用博奕论的概念和方法构造了一个市场准入监管模型,并对其均衡求解.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监管博弈双方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从金融监管的立场出发,为银行监管部门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证券跨境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地与香港之间证券监管体制的局限性使得两地无法对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备忘录为主要形式的两地证券跨境监管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显现出其弱点,无法对相关的人和事进行实质性调查与监督。本文认为,加强内地与香港证券监管立法,授予证券监管机构必要的执法权力,是加强在港上市内地企业证券监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走向完善的方式之一。综观世界各国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监管体制亦存在较大差异。就美国、日本、英国而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自建立以来发展较快,其监管模式、监管方式及监管成效较为完备且先进;日本作为亚洲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影子银行的市场功能、表现形式、业务特征、监管属性等四个特征,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概念以及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区别,并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在理清学界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误解后,本文提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更多的影子银行纳入到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以加强信息披露,并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形式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12.
梁敏 《福建金融》2010,(10):33-35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和背景,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概况,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金融业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在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对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强化我国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结构、监管体制与银行监管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体制的设计与安排,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无既定的定论或模式。银行监管的效益取决于金融监管资源的配置和制度安排,在同样的监管体制下,还受制于信息结构的变化。本文试图从规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在不同的信息结构、监管制度下银行监管的效益,并对现代银行监管体制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内地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内地企业在港上市的优势,指出当前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并提出发展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业监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和趋势,既是指导各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核心原则,也是评价各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和银行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国际性标准。本文在介绍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成立银监会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并强调指出我国成立银监会不是一种临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香港银行公会是香港银行业自发组织成立的一种自律性组织,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在银行业中起到内部协调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其性质是行业协会,在监管上没有太多的强制性措施,只能起到协调和协商的作用。中国银行协会是中国内地银行业的自律组织,其在监管上主要起着银行与中国银监会的沟通作用。本文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明晰划分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监管协调机构、建立银行持牌运营制度、以及完善银行业协会的规则章程。  相似文献   

18.
认真学习“核心原则”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写在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问世之际国清1997年9月下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香港年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各国监管当局推出了刚刚定稿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以下简...  相似文献   

19.
最近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银行监管工作会议 ,总结了近几年的银行监管工作 ,明确了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研究部署了完善人民银行监管体制、落实监管责任制、提高监管队伍素质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银行监管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于开创我国银行金融监管的新局面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 ,我国金融监管进入体制创新阶段。随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建立 ,人民银行不断强化监管职能 ,加大监管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步形成了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监管到风险处置等的监管法规体系 ;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后 ,…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