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工资水平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宝庆 《企业研究》2012,(2):143-144
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影响东道国的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浙江省为例,测度了浙江11个地市参与垂直专业化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升制造业工资、缩小地区间的工资差距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否会扩大国内工资差距。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库及WWZ方法,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主要13个制造业与12个服务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在三要素中间投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现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发现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中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且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加显著,但2003年前后出现分化。研究创新:本文采用新的VSS指数测算方法并新增服务业的分析视角。研究价值:分析融入GVC程度对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工资差距影响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垄断优势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分工高端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锁定风险加剧,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垂直分工是否有助于跨越“功能分工陷阱”?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将垂直专业化、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纳入统一框架,分析垂直专业化影响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和研发效率有明显提升,但只有少部分行业的垄断势力获得明显提高;(2)垂直专业化能够提高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但对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效应;(3)将研发效率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发现垂直专业化仅对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发效率正向调节垂直专业化对垄断势力的影响,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东亚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度盛行的"雁行"分工模式逐渐式微,东亚各经济体间开始由产业间梯度分工转向产业内甚至产品内分工,"雁行"体系逐渐演化为网络分工体系。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的原理、特点,并以中国为例来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说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也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聚焦中国优势制造业,通过使用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分解的框架测算连续20年的中国数据,分析和评估我国优势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在优势制造业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的中、高技术行业相对于低技术和新兴制造业,更具显著竞争力;以核电、航空和高铁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新兴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主要是依靠国内增加值的中间品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代表低技术行业的纺织业依靠融入全球价值链保持全球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垂直专业化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优势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参与国际分工的依赖程度弱化的趋势,而竞争力提升和价值链攀升具有依靠国内增加值质量提升的内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经济规模、技术创新与垂直专业化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Hummels等(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本文比较了中国大陆等32个经济体1995年、2000年以及2005年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等32个经济体1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垂直专业化水平的主要因素。经验观察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经济体,垂直专业化水平越低;技术复杂度越高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也越高;技术越复杂的行业在经济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经济体内,垂直专业化水平相对更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评估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7.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地位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不高,在参与国际垂直分工时,大多接受来料加工,采用OEM的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成为跨国公司产品的生产基地。这种国际分工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只有嵌入GVC,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才能改变中国“制造工厂”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了以生产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而产生了垂直专业化贸易。本文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产生背景,分析了当代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特点和影响及对我国的当代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对国际生产分工从功能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刻画,并基于计量模型重点从空间维度实证分析空间生产分割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参与全球生产分割确实会扩大技能溢价,发达国家(地区)技能溢价的扩大主要是其服务业参与全球分工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技能溢价扩大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进一步进行行业细分时发现,各行业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的技能溢价效应不尽一致,需要根据行业特点与行业发展阶段具体分析。本文建议,各国在积极融入全球生产分工的过程中要加强构建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区产业规模是影响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数据,以产业规模、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等三个指标表示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大,而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企业间的竞争方式转化为供应链的竞争。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已形成很大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低端。本文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动因和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优劣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海尔集团进军美国市场为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走出去",最后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一、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产品内分工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角。本文从专业化生产、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三个层面探讨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并就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如何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承接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外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系数为1.103874,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系数为3.109623。  相似文献   

14.
从全球价值链数字化重构的研究视角测度与比较分析中德制造业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德制造业已深度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且分别以后向和前向的方式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中德制造业通过简单生产活动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分别加强与RCEP及欧盟之间的区域价值链数字化联系;中德两国制造业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存在较强的双边数字关系,中国是德国重要的数字价值输出目的地;中国制造业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行业优势分布更加全面,德国制造业数字化分工行业优势分布更加集中,行业数字化转型质量更高。鉴于此,中国应多维度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扩大领先行业数字化分工优势,加强国际数字化分工合作,积极推动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体系构建,助力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服务化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之一。根据1997年、2002年、2007年江苏投入产出表,通过对各行业垂直专业程度的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前江苏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整体不高,但其后随着江苏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反映江苏制造业服务化正逐步深化。实证研究表明,江苏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了其服务化进程,但制造业服务化尚未构成价值链跃迁的有力支撑。故江苏制造业须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致力于构建国内价值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以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测度、特征及变动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樊福卓(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分别从地域维度和行业维度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8个制造行业在1988~2006年问的区域专业化系数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特征和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上说,我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区域层面上说,各省份间制造业的结构差异性逐渐增强,即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行业分工水平和专业化进程在我国各地区中增速加快,沿海省份则增速放缓.  相似文献   

17.
程盈莹 《企业经济》2014,(5):138-143
根据Hummels et al.Hummels al.(2001)的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采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从承接国(或地区)视角,测量中国27个工业行业1997-20111997 2011年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并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的方法,测算中国与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后,中国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较快,分行业来看,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得到较快提升,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分伙伴国(或地区)来看,中国与OEC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更高,主要是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是中国与非OECD国家(或地区)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上涨幅度较大,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上海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指出上海制造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欠缺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因此,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能级以及培育自主品牌是上海制造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培育是个复杂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过程。因此,现阶段通过大规模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来实现上海制造业整体升级尚不现实。上海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还要走一段时期的“国际代工”道路,并通过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来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文章以上海大众为例,分析了上海大众升级的约束条件,以及上海大众实现由OEM、ODM向OBM升级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指标,并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方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2)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生产环节;(3)伴随着跨国生产分工的深化,中国制造业正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4)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生产环节,且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发展相对薄弱;(5)在四类技术类别制造业中,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高技术制造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6)相对于中国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美国主要是以前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成品出口欧盟增加值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中国制成品出口有相当比例来自于国外增加值,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仅存在“统计假象”,且可能会为贸易政策制定带来误导。本文利用WIOD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借鉴Wang等(2013)总贸易核算法,从国家、行业及双边贸易部门层面对1995~2011年中国制成品出口欧盟的增加值结构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期间国内增加值率呈下滑趋势,且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低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外增加值中间品重复计算比重上升,显示我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不断加深,但中欧贸易差额被高估,且主要制造业部门目前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