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就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观念、心理因素、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演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效应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又十分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留滞现象。本文对就业结构演变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结构演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按照转移方式的演变,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转移濒于停滞阶段,内部转移占主导地位阶段和全方位转移阶段。同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定量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引致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全面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和结果,明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考察和研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制约农村小康实现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越来越困难;农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价格保护为主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提出农村小康全面实现的途径: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能否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如政府的政策限制,农村较低的人力资源水平等,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流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与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对城镇居民在就业政策上的过度偏护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而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及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城市化建设、制度改革、产业升级、机制完善、就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阐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鉴于过去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不仅没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缩小。反而导致城乡差别明显扩大。孕育了难以转型的农民工特殊社会群体,今后应当把转移农民就业渠道的重点放在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上,即实行农民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对我国1990-2002年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趋同测试,结果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发生了显著的条件β趋同,还存在显著的σ趋同,且处于向其稳态转型的最后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的趋同是由农业产出增长率变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农业就业增长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这种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不会自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投资导向、制度创新、农村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力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经济史的角度,论述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在经历刘易斯转折点时的经济特征:人均GDP一般都在300~500美元之间,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40%-50%,工人工资开始有一个较明显的上涨。国际经验表明我国开始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在刘易斯转折点加强劳动力保护的最重要的政策是:一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尽快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三是加强对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